9月9日,中秋节前夕,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回家探亲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这段视频主要展现了他与堂弟苑举成、侄女苑素君重逢时的感人场面,上次他们见面是33年前,此情此景引发许多网友感叹。
“这是我第一次在山东过中秋,心里特别高兴。”苑举正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他父母都是山东人,70多年前举家迁往台湾,却一直保持山东人的生活习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父亲苑觉非经常对他说——“咱以后得回家。”
“今年我就回家了。”苑举正说,近年来,他往返于大陆和台湾,发现大陆的传统节日气氛越来越浓了。
“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苑举正称,中秋节期间,他将应邀参加“2022临淄齐文化节”,这是当地传承和弘扬齐文化的盛会,届时嘉宾云集,海内外游客到此追根溯源。
“我想会有很多人陪我过中秋节。”苑举正开玩笑称。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受访者供图
中秋记忆
苑举正成长于台湾眷村。他的父亲苑觉非曾在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任教。苑举正、苑举民两兄弟年幼时,先随父亲迁入刚盖好的道南新村,住了近20年后,道南新村进行部分改建,这时苑家迁入化南新村。
化南新村建于1960年代,建筑通常为双拼式两层楼房,它有别于其他军眷村,属于台湾罕见的文人眷村,居住着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眷属,以及部分台湾本省籍教员。这里呈现出丰富的眷村生活场景,四面八方,南腔北调,大家从故乡带着各式生活风俗和菜式,在这个眷村落地生根。
“我们村里的山东人很多,只要听到有山东人获得什么学术成就,做了什么好人好事,我们都跟着一起高兴。”苑举正回忆称。
由于身处文教眷村,家庭便更重视教育。
苑举正回忆,因教职员宿舍就在学校附近,政治大学的学生都可直接到老师家请益,教职员家里的孩子也只能大多数时间留在家里读书,但逢年过节,家里也会洋溢着浓郁的“山东味儿”。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它也是无数人的文化记忆。
在苑举正的童年时代,台湾也异常注重传统节日。中秋节期间,收音机广播剧会适时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大街小巷的糕饼门店随处可见月饼广告,水果店出售的水果也由西瓜、凤梨变成柚子、柿子和龙眼,许多家庭都购买酥油、五彩水果丝、芝麻、红豆和砂糖等材料,亲手制作月饼。
“节日前夕,我父亲的学生和亲友都会赠送月饼礼盒,里面有苏式月饼、广式月饼,中秋节以后,亲朋好友纷纷到我们家做客,大家找个地方一起赏月。”苑举正说,眷村美食传承从大陆四面八方带来的手艺,形成台湾月饼“百家争鸣”的多种口味。还有中秋节吃烤肉的风尚,所谓“一家烤肉万家香”,台湾家家户户都飘出烤肉香味。
苑家也受此影响,每当中秋节有人来家中做客,大家相约屋顶,在秋高气爽中吃吃饭,烤烤肉,这也是小孩子们的快乐时光,一起打打闹闹,特别开心。
“我们童年时期,台湾物质并不充裕,但快乐指数却很高,我们只是喜欢节日气氛,中秋的赏月、吃烤肉和聊家常就成为了标配。”苑举正称。
中国传统节日最能体现眷村的人情味儿,父辈们坐在一起,聊来聊去,谈得最多的还是追忆在祖国大陆的生活。
“我父亲的聊天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谈喝酒,他说山东人热情好客,无酒不成礼仪。”苑举正称,他于1989年陪父亲回山东探亲,老父亲逢人就打听当地一个叫“许家桥”的白酒品牌。
“乡愁的深处是酒。”苑举正称。
近乡情怯
作为一名流落异乡的学人,父亲苑觉非在和家人聊天时,话题永远离不开家国情怀、时代动荡和个人苦难,身处历史洪流之中,他深刻感知时代之于个人命运的洗礼,而“家”此刻成为最具象的情感寄托。
“他们经历那么多苦难,却挡不住对家乡的思念。”苑举正称,父亲执著的回家意愿,给他内心世界埋下“种子”。
今年,苑举正特意向台湾大学请了长假,开始在大陆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和游历。他带着摄像机,行走在山东城市乡村的名胜古迹间,真实记录自己在山东的所思、所想、所悟和所行。
此行山东让他很感动。年幼时,他对山东总体印象“既模糊又清晰”,如今一个真实的山东在他的眼前,让不免他“近乡情怯”。
“我在这里体会到了原原本本、完全没有打折扣的山东味儿。”苑举正说,他在山东碰到的所有人,听到他是一位教授,通常都会尊敬有加,给予肯定。
“他们把我当成自家人。”苑举正称,在山东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游历和散步时,他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原因很简单——“把认祖归宗这件事圆满的达成了。”
这不仅是文化和心理的回归,更是一次重新认识世界的旅程。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苑举正陪着父亲第一次回到山东,他当时带着一本刘鹗写的《老残游记》在济南寻找“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历史记忆,而摆在他眼前的济南城却并非如此。
苑举正说,如今他重访时发现济南城市面貌已然巨变,高楼大厦、街道干净、交通顺畅,现代都市文明也已形成。
“看到老家如此兴盛繁荣,文明礼貌,对一名生活在台湾的山东人来说,我也与有荣焉了。”苑举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