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华全媒+丨震中安置点 “烟火”暖人心

新华社成都9月8日电(记者叶含勇冯家顺)9月7日凌晨3点,又一次余震把睡梦中的记者摇醒,几处器物倾倒的声音清晰入耳。

这里是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设在已废弃的泸定县磨西镇磨西中学操场的一个安置点,一顶顶帐篷静静矗立,因为还没有通电,四周没有灯光,唯有酣眠声。地震后第二个夜晚,随着各项抗震救灾工作的推进,受灾群众的心也安定下来。

凌晨4点,磨西镇贡嘎广场安置点,一处灯火通明的忙碌场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八口敞口大铁锅分列四周,炉膛里柴火熊熊燃烧,锅里的水即将烧开。几位大姐正忙着添柴淘米。

“群众一直吃方便面哪儿受得了?”一位现场负责人说,海螺沟景区管理部门在地震当晚就开始筹备,准备给近3000人做饭,早上稀饭面包,午饭晚饭荤素搭配。

上午,广场安置点又恢复了忙碌。“今天中午有肉吃了!”受灾群众周祖杨说,他本来就是厨师,正好发挥所长,“今天政府一共运来了12头猪,有的老乡还把自家储藏的鲜肉、腊货和蔬菜也拿过来了,大家一起动手,共渡难关”。

9月7日,贡嘎广场安置点内,一位志愿者在忙着炒菜。(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9月7日,贡嘎广场安置点内,一位志愿者在忙着炒菜。(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中午12点,热气腾腾的饭菜已准备好,群众戴着口罩,在志愿者引领下有序排队,领取震后第一顿热乎饭菜。一个牛肉面摊位吸引了众多目光。煮牛肉面的男子来自甘肃,在磨西通往康定的一条高速路路口开了一家西北风味餐馆。地震发生后,他马上带上5个伙计、30多袋面、300多斤肉赶到震中。这个中午,他送出了600多碗牛肉面,“大家受灾了,我想尽我所能,让大家尝尝我们西北面的味道”。

9月7日,牛肉面摊位前,众多群众被香气吸引来驻足等待。(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9月7日,牛肉面摊位前,众多群众被香气吸引来驻足等待。(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正攀谈之际,通过大喇叭传出来的一个略显嘶哑的声音吸引了记者注意,一位老人正站在椅子上维持秩序。他叫邹银禄,是老街社区一名工作人员,今年已经70岁的他,震后一直在这里当志愿者,眼里布满血丝,但精神依然矍铄。“四面八方都来支援我们,我更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能多撑一会儿算一会儿。”

9月7日,志愿者邹银禄站在凳子上维持秩序。(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9月7日,志愿者邹银禄站在凳子上维持秩序。(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饭后,贡嘎广场安置点开始“稍息”,但磨西中学操场上已是热火朝天。镇村(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忙着进行环境消毒,接收、分配各渠道汇拢过来的救灾物资,协助电力工人铺设临时照明线路,受灾群众戴口罩排队有序做核酸检测。

9月7日,贡嘎广场安置点内,小朋友在吃饭。(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9月7日,贡嘎广场安置点内,小朋友在吃饭。(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这里已经安置了两个镇10个村(社区)700多名受灾群众。经过一上午忙碌,现在已能为大家准备一日三餐,我们力争在今天天黑前通电、通水。”磨西镇党委副书记何兴军告诉记者。

夜幕降临,发电机的轰鸣声第一次在这里响起。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一顶顶帐篷亮了起来。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相关阅读:
绝壁上开道、攀绳过激流……这些救援画面让人捏把汗 NSA攻击西工大 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