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学入学拉横幅披绶带 别把仪式搞成了形式

特殊仪式重要,日常的爱与陪伴更珍贵。

▲近日,一些家长为升入小学的孩子办升学仪式,并以短视频形式发布于社交平台。截图来自社交平台

▲近日,一些家长为升入小学的孩子办升学仪式,并以短视频形式发布于社交平台。截图来自社交平台

文|徐秋颖

一条红色的大横幅“热烈祝贺XXX同学荣升小学生”,孩子披着一条写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色绶带,伴随着《欢送进行曲》等熟悉的背景音乐,入学仪式开启一项项“议程”,家庭成员挨个送礼物、送寄语……据中新网报道,随着开学季来临,社交平台上流行起一种特别的仪式感——家长为升入小学的孩子办一年级入学仪式。

有网友评价,入学办出了“加冕”的仪式感;还有网友调侃,“比我结婚还隆重”。于是,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是否有必要,也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其实,每年很多学校都会举办新生入学仪式。有的学校还会举办传统入学礼,比如点朱砂、开笔礼、发字典等,意在通过仪式,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知书明理,尊重师长,也寓意着新的征程从此开启。

孩子迈入小学,正式开启学习生涯,人生阶段由此发生了重要变化,告别“以玩为主”的幼儿生活,开始转向“以学为主”的儿童少年生活。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意义非凡。父母花些心思,通过一个充满爱意、有意义的仪式,不仅能帮助孩子适应新的人生阶段,让其对未来充满期待,也是专属于家庭的一段美好记忆。

因此,在孩子即将迈入校门之时,父母在家中为孩子举办一个独特的升学仪式也无可厚非,也倒不必指责家长“矫情”“穷讲究”“没啥用”,甚至冷嘲热讽。

▲9月1日上午,在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发开区学校门口,“机器人”迎接学生们进校。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9月1日上午,在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发开区学校门口,“机器人”迎接学生们进校。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适度的仪式感,为我们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带来新鲜感,令这一天变得与众不同。纪念幼儿园“小朋友”变身“小学生”的仪式,其实也不例外。那份专属的仪式感,承载的依旧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期待。

但像部分视频中,把升学仪式搞成拉横幅、披绶带、程式化致辞,一个几岁的孩子站在旁边不知所措,这似乎与家庭温馨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这般复制成人化的表彰形式,也让仪式感变了味儿。

家庭的仪式感,代表着全家人共同的经历和回忆,本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创造,也只有让孩子深度参与其中,才能达到加强父母与孩子情感链接的目的。对于升学仪式,尤其要避免通过什么“大葱”“两包统一方便面”给孩子施加“双百”“第一”的学习压力,主要还是应该激发孩子对未来学习生活产生兴趣。

仪式中,如果过度追求形式、搞排场,甚至花费不菲、铺张浪费,反而会失去仪式原本的意义。一旦形式大于内容,把仪式搞成了形式,这对置身其中的懵懂孩童来说,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对其成长并无益处。

在社交平台,也有一些父母记录了独特的家庭仪式,比如上学第一天,父亲扮成美猴王送女儿去上学;父母与孩子一起种下一棵向日葵;父母专门为孩子写一封信……多年以后,这些点滴瞬间,想必都会成为孩子漫长人生的美好注脚。

拥有仪式感,其实并不在于形式的复杂、程序的烦琐,令人印象深刻的,永远是心中潜藏的满满爱意。正值入学的孩子,父母多是“80后”“90后”,彰显个性、追求新颖仪式的同时,别忘了让孩子快乐学习的初衷。

孩子踏上学习之路,父母总想在后面推一把,这种心情再正常不过。但帮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乐趣,更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功课。特殊仪式重要,日常的爱与陪伴更珍贵。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徐秋颖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相关阅读:
成都:疫情处于上升期,全市防疫形势异常复杂严峻 9月2日起,多条跨京冀公交线路恢复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