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和广东省长发言,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省长视频发言。

在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六经济大省经济总量、财政上缴、市场主体、吸纳就业均占全国四成以上,“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

粤、苏、鲁、浙、豫、川六省份被“赋予厚望”,下半年它们将如何挑经济大梁,起到稳经济、稳就业的关键作用?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透过数据解读六大省将如何在外贸、投资、消费等领域发力?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1.六经济大省常住人口超5亿

占全国经济体量四成以上

“经济大省”代表着GDP、人口、财政收入、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等多项衡量指标的综合发展实力。为何是这六个省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数据显示,无论经济、人口还是财政贡献度,这六省均位于全国前列。近十年来,粤、苏、鲁、浙、豫、川六省在全国的GDP占比超过44%。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五省GDP总量一直位列全国前五。自2017年起,四川超过湖北,稳居第六。今年上半年,六省经济总量合计达25.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4.7%。

广东、江苏是我国仅有两个经济体量超10万亿元的省份。

2019年,广东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体量突破10万亿元的省份。随后的2020年,江苏经济体量也突破10万亿元关口。2021年,广东GDP超12万亿元,江苏GDP为11.6万亿元,山东位居第三,GDP总值为8.3万亿元。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全国约有四成人口居住在这六省,且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2017年,六省总人口数量达5.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9.2%。与2017年相比,2021年六经济大省人口总量增长1269万人,占比增至39.8%。

2021年,山东、广东人口总量达1亿人,浙江成为人口流入热门地。广东出生人口数量为118.31万人,自然增长人口57.19万人。浙江人口数量虽不及其他五省,但一直是人口流入热门省份。2021年,浙江新增人口数量达72万人,其中6.5万为自然增长人口。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座谈会指明了方向:稳财源、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促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稳外贸稳外资。人口大省是稳就业的重要一环。座谈会指出,六省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四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在稳经济、稳就业的重要关头,六大省份需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稳定市场主体。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如何利用人口规模优势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大省的“重担”之一。当前,需求不振是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8月16日召开的座谈会提出,“经济大省人口多,要多想办法促消费,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

2022年1-7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六经济大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2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52%。其中,广东、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实现正增长。

经济大省挑起稳经济大梁,也承担稳财政的任务。座谈会指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个沿海省份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六成。

此外,地处沿海的粤、苏、浙、鲁四省,撑起我国一半的进出口贸易。上半年外贸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展现较强韧劲,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粤、苏、浙、鲁沿海四省进出口占比超50%。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外贸进出口总值均突破2万亿元。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2.广东、江苏引领制造业转型发展

浙江民营企业活跃

长三角和珠三角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为全国各地提供引领示范作用。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是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广东、江苏走在前列。

2021年,工信部公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名单中,广东、江苏均占据6席,并列全国第一。其中包含信息、新材料等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成为广东工业重要部分,支撑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18年至2022年,广东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今年上半年,广东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281.87亿元,同比增长4.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江苏利用集群塑造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2021年,江苏晶硅光伏组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4%,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占全国市场的40%以上。

稳市场主体,恢复企业活力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方面。

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增至4457.5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2.1%。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发挥民营经济发展韧性是促发展的重要一步。

浙江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壮大。

2016年至2021年,浙江民营经济规模扩大50%以上,增加值从3.08万亿元增至4.92万亿元。2021年,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创造了73.4%的税收收入。2021年,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中,浙江企业数量最多,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持续发力。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6.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至5月,规模服务业民营企业营收同比增长7.2%,拉动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个百分点。

3.山东工业拉动GDP增长

新动能产业增势明显

上半年山东经济增长表现亮眼,GDP增速达3.6%,位于六省之首,超过全国增速1.1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经济增量位于全国第一,超过广东、江苏。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在2020年之后,山东GDP增速均超过全国增速。

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的秘密来自于“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四新”经济投资。

2018年,国家批复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性战略,构建山东以济南、青岛、烟台三市为核心,其他区域融合互动的总体格局,探索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的发展路径。

自2020年开始,“四新”经济投资占比不断提升,成为山东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方向。2019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44.8%;2020年,山东固定资产投资比2019年增长3.6%,在“四新”相关产业全年投资增长18.7%,占全部投资的51.3%。今年上半年,在山东投资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四新”投资力度持续加大,高于全部投资增速7.4个百分点,进一步将投资占比提升至53.4%。

与此同时,山东工业技改投资也持续上升。2022年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0%,高于全部投资增速。

此外,上半年山东工业经济稳定发挥,拉动GDP增速1.2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动能潜力不断释放。上半年,山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5.5%,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13.2%,均远超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水平。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山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之一,是协调南北发展的重要支点。其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还为全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4.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好

工业、投资增长较快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长快于东部地区,我国区域发展趋向均衡化。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势较好,地区工业生产总体稳定,支撑了工业生产。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中西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快于东部地区5.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超过东部地区6.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为中部经济注入动力。中部经济大省河南202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3.1%,扭转了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连续7个季度累计增速低于全国的被动局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0.3%,高于全国增速,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正增长,房地产投资有所下降。

从河南各市成绩来看,GDP增长与投资增速基本存在一致性。GDP增速较高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高于全省水平。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下半年,河南还将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实现稳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使命。8月,河南省政府发布《河南省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方案》,计划今年9月底前开工建设8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涉及交通、通信网络等多领域,总投资达1373亿元。

西部大省四川利用成都“强省会”优势,赋能周边地区,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17年至2022年上半年,成都GDP全省占比从36.6%升至38.1%。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四川在扛起稳经济大旗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

四川以成都为核心,加快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建设,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形成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从而推进四川经济均衡增长。

下半年,东、中、西六省立足自身发展情况,进一步发力。广东、浙江、河南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浙江将用足用好专项债政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抓紧谋划一批“大好高”项目,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江苏、四川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拉动内需。江苏已推出促消费23条举措,引导释放餐饮、文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

解码经济大省|占全国GDP超四成 粤苏鲁浙豫川下半年怎么干?

相关阅读:
邵阳:突出创新施治 优化营商环境 应急管理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