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耕良田、育良种、用良技,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十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83公斤,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万亩粮仓田畴起。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今年49岁的韩永家住黑龙江省嫩江边,是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九三分公司嫩北农场第八管理区的一名机务工人,他和工友们要负责4.5万亩耕地的管理。谈及十年种地的变化,他用了“突飞猛进”这个词。
“我们农场刚结束飞机航化作业,最近几天,我正在给自家地里喷药,用的是小型无人机。”韩永告诉记者,为保护珍贵的旱田黑土,当地以秸秆粉碎、有机肥混合深翻还田,定期测土配方,耕地越养越“肥”。
如今的黑土地上,三江奔涌,沃野延绵,良田纵横。202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到1573.5亿斤,这意味着中国人每9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十年来,黑龙江累计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的高标准农田9141万亩,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从东北粮仓到黄土高坡,从塞上江南到鱼米之乡,全国各地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农业农村部提出,到今年年底,确保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
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以科技改良增收已成为当代农业生产的主旋律。
当韩永在田间地头挥汗耕耘,抢农时盼丰收时,在黑龙江省嫩江市以南4000多公里,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里,魏兴华正在仔细查看水稻试验植株生长情况。作为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每到南繁季,他就要像候鸟一样往返于田野和实验室之间。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以水稻为例,“自主选育一个水稻品种,短则5年,长则10年、20年甚至更久。但只有保障种源,才能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赢得国际种业竞争。”魏兴华介绍。
超优千号、中嘉早17、济麦22、新麦26……近年来我国不断研发选育作物新品种,国家级育制种基地达到216个,如果将它们逐一标记在地图上,可以发现,优质种业园区基地已经覆盖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囊括了粮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农作物。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以上、对粮食增长贡献率超过45%,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使用自主品种。中国碗装上了中国粮,中国粮用上了中国种。
从2012年到2021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4.5%提高到61.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47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成立100个,农业科技的引擎越发强力,支撑引领能力显著提升。
仓廪实则天下安。眼下,夏粮收购总体进度已过八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14739万吨(2948亿斤),在历史高点上实现再增产。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中国粮食完好仓容超过6.5亿吨,粮食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稻谷、小麦两大主粮储备都超过了一年的消费需求,为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心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主动权将攥得更紧,奋进新征程的步履将更加平稳、更加坚实。(李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