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在今天(8月18日)上午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出的“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这一问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广电总局副局长孟冬分别作了回答。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孙业礼指出,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重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个,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博物馆618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个,农家书屋58万家。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

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202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的读者达到了1.03亿人,群众文化机构服务人次8亿多,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000场,教育活动32万场,接待观众近8亿人次,相关网站网络的浏览量41亿人次。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服务供给,形成多元化社会化供给新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表示,过去十年,在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我们的政策着眼点主要是放在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上,注重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来转变。

过去十年,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一批新的法规。同时,制定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关标准,推动各地制定实施标准和相应的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范围,这些法规制度有力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与提升。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增强和覆盖面的扩展。全国92%以上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立了总分馆制。图书馆、文化馆从过去的6300个左右到2021年达到了9.5万个,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拓展了服务范围。

始终把群众文化活动作为重点,持续加强和完善群众文艺团队的建设,目前全国现有群众文化团队的数量超过了45万个,比2012年增加了50%。持续组织开展群众广泛欢迎的像群众歌咏、广场舞的展演,还有乡村的“村晚”,打造专属于群众的文艺舞台,2022年春节期间全国的春晚示范展示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达到了1.18亿,这些文化活动都已经成为群众十分喜爱的品牌活动。

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项目,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进一步促进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过去十年间,累计建设并提供给广大读者的数字资源总量达到了3844TB,大体上相当于增加了10个省级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总量,极大地增强了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广电总局副局长孟冬介绍,十年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是实现了“村村通”到“户户通”,二是推动了从“听到看到”到“听好看好”,三是加快了从“单一服务”到“综合服务”。

截至2021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9.48%和99.66%。

持续实施了一系列广电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文化权益。目前,我们又在推进广播电视“人人通”“终端通”“移动通”,让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便捷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

这十年,智慧广电网络平台、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政策宣传、防灾救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疫情期间,遍布乡村的应急广播,通过方言土语将防疫知识送到了田间地头,广播电视的“空中课堂”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同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服务“三农”、直播带货,推动了产品变产业、流量变销量。

相关阅读:
商务部回应疫情影响义乌电商企业经营活动:聚焦强化企业服务 推动物流通道畅通 江西南昌破获养老诈骗案件52起 挽回群众损失3.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