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兴起于北魏晚期,在唐代武周、开元时代,达到鼎盛,是四川最早的佛教石窟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元千佛崖石窟因路而兴,悬崖之下就是连通汉中,始于先秦的古金牛道,千年以来,往来于此的旅人羁客,在路边的山崖上修凿佛窟,祈福平安。从唐代升级为官道,这条道路一直承担着连接川陕,运输兵粮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后,随着车辆的增多,尾气、扬尘污染,对路旁的摩崖石刻造成持续破坏。在千佛崖时代最早的洞窟大佛洞前,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宁介绍,过去,流浪人员也曾在石窟里居住,冬季还会生火取暖,常年累月的烧香、烟熏,造成整个龛窟,从顶端到三面墙壁都是黑黢黢的一片。
转机出现在08年汶川地震以后,2009年,为了改善千佛崖岌岌可危的生存处境,广元市通过拆迁安置,将崖前的108国道改道,沿山后穿隧道而行。
投入近一亿元,建设千佛崖核心景区,形成了占地面积300亩的摩崖造像保护区。2012年,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而随着国道改道和景区建成,也为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接下来的文物保护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彭晔游明灵配音:米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