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纵深丨港口复苏背后的经济韧性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正增长开辟多条RCEP国家新航线港口复苏背后的经济韧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沈东方

宁波舟山港,桥吊繁忙作业,集卡川流不息,满载货物的万吨巨轮依次靠泊,一派忙碌景象。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7月24日18时该港口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达2005.43万标准箱,较去年超2000万箱的时间节点提前了22天。

港口是反映对外贸易情况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多点散发和港口货源市场整体下滑等多重考验,不少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经历了V型修复态势,实现正增长。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亿标箱,同比增长3%;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500万标箱,同比增长6.1%。

“从整体走势来看,3至5月,受疫情影响港口吞吐量增速大幅放缓,6月份开始逐步回升。”中国港口协会秘书长丁莉告诉记者,外贸集装箱业务增长总体表现出较强韧性,1至7月累计同比增长6.2%,主要与今年以来外贸进出口表现强劲密切相关。据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增长14.7%,对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出口增速分别为19.1%、19.7%、15.1%、17.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增长19.8%。

从大宗商品进口情况看,前7个月,我国铁矿砂进口量价下降,原油、煤炭、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对此,在宁波舟山港从事二十多年物流运输业的宁波富怡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荣辉有着深切体会。他告诉记者,“去年一个提单过来,我们到码头去提取箱子时一般有40个柜子,而今年一个提单大概只有十几个柜子。”

面对这一变化,丁莉分析认为,目前煤炭、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保持高位,而我国的煤炭产能显著提升,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量,成品油库存高企,因此全年这些大宗货物的进口规模都可能呈现同比回落态势。“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可以极大地缓解国际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冲击。”

在疫情多点散发、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需求收缩压力加大等风险挑战下,中国港口实现复苏,离不开活跃的国内市场和有力的政策扶持。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实施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费收费标准等政策;引导主要国际班轮公司加强在上海港等枢纽港口航线航班和舱位投入的保障……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助力港口航运企业渡难关、保市场、促订单,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

近两年海运运价走高,“一箱难求”曾给外贸企业带去不小的压力。目前,大部分热门航线的运价和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去年发往美国的一个集装箱价格最高可达2万美金,现在已经降到七八千美金左右。不过正常情况下单价约为3000美金,可见价格仍有下降空间。”江荣辉表示。

“节流”同时,“开源”并进。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生效半年多以来,政策红利有效地促进伙伴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往来,为地区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据海关总署统计,7月我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5.6%。

在此机遇下,我国多个港口积极拓宽通往RCEP成员国的新航线,全力打造畅通、高效的物流大通道。丁莉向记者举例,青岛港新开设多条RCEP航线,货物可实现“落地即通关”;广州港上半年新增13条外贸班轮航线,其中RCEP航线11条。与此同时,大连港、厦门港、盐田港、北部湾港等港口,今年以来均开辟多条面向RCEP国家的航线。

逐步复苏、重现活力的港口,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保持港口贸易的稳中向好态势?

丁莉建议,各大港口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保通保畅的同时,积极推进业务创新,与重点生产企业、进出口企业加强供需对接,提升港口装卸转运效率;完善保税仓储、冷链物流、加工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功能,优化国际营商环境,促进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通,支持产业链延链强链。

相关阅读:
物流保通保畅 监测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环比增8.9% 昆明:自拉萨乘MU9654航班到昆人员中发现5例核酸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