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年古渡”觅乡愁

听说天津宝坻区黄庄镇的小辛码头村,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让纷至沓来的访客流连忘返。记者带着好奇,一路探访。

盛夏的清晨,潮白河畔草木葱茏,水清岸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味。站在千米桥上远眺,阳光透过薄雾轻轻洒落,宽阔的河面泛起粼粼金光,与蓝天、绿树相辉映,伴有白鹭翩跹,宛如一幅诗意画卷。

从桥上下来,沿潮白河左堤路向西北前行,约莫6公里后驶入岔口,穿过“九河漕运”的牌坊,眼前稻田环绕、荷花满塘,耳边蝉鸣声不断。不远处,大红灯笼点缀着一排排青砖灰瓦的农家院。三三两两的游客,或漫步赏景,或拍照留念。

“这里就是小辛码头村了。”在村口等候的村民李超迎上前,把我们领进他新开张的农家院。院子里搭有凉亭,种有花草,摆放着石磨盘。不少游客已经落座,一边聊着天,一边等着吃早饭。

回乡创业8年,“90后”小伙李超接连开了5个农家院,最多可容纳100多人吃住,一年下来收入六七十万元。今年,奥密克戎突袭天津,农家院一度暂停接待,可李超没闲着。“我腾出工夫对院子进行了改造,投资70多万元,现已营业。”

李超追加投资的底气从哪里来?“看好乡村振兴好政策,看好我们村独特的自然、人文和历史风貌,看好这些年村里打下的基础。”

紧邻潮白河的小辛码头村,1000多年前,曾是辽国的运粮码头,村内至今保留着古码头遗址,有“千年古渡”之称。明朝万历年间,时任宝坻知县袁黄,号了凡,在这里南稻北引、劝农插秧,扬起“鱼米之乡”美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鱼米之乡”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米袋子”不成问题,怎么让村民“钱袋子”也鼓起来?村党支部没少想辙。54岁的小辛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洪奉国说,村干部到北京延庆、天津蓟州等地观摩交流后,感到乡村旅游的路子有奔头。

的确,小辛码头村有人文历史,有水乡风光,靠近京津两大都市,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然而差距也很明显: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猪牛羊粪堆满附近的荷花池,“臭烘烘的,都不敢开窗户”。

十年来,在政府推动下,各类帮扶资金陆续投入。小辛码头村成立专班,向环境“脏乱差”开战:清理池塘、修建道路、拆除违建、牲畜圈养……

很快,臭池子变成了靓荷塘,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一个个垃圾堆不见了,改成小广场、小凉亭。村庄变美后,首批18户村民率先办起了农家院。

从流水线工人、保安,再到餐厅服务员,2008年就外出打工的李超,几经辗转,始终没有稳定下来。每月几千元的收入,除去生活开销所剩无几。“后来回到村里,看着乡亲们靠旅游兴起办民宿、农家乐,日子越来越红火,心里抓挠得慌。”

李超下决心回村创业。为鼓励他迈出“第一步”,当地政府将2万元无息贷款送上门。2014年,李超干起农家院,当年就挣了2万多元。

2018年,宝坻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小辛码头村环境再次提升。拓宽道路、铺设管网、建设绿地、翻新民居,打造水稻文化园,新建古码头遗址、了凡广场、袁公井等景点,还将爱党爱国、爱护环境等写进村规民约,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们当志愿者保护环境……“千年古渡”不但颜值更高,也更有气质和内涵了。

“现在来我们村,不光能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可看的景也多了,文化味儿也浓了。”村民宋祥梅热情地给记者当起了“导游”。

脚踏石头小路,来到古码头遗址。光阴流转,当年的漕运盛景已然不再,碑墙记录下古渡的沧桑变迁。村庄展览厅里,一张张老图片,承载着北方水乡的发展记忆。了凡广场上,袁黄的雕像屹立其间,墙上“立命、改过、积善、谦德”8个大字甚是醒目,宣扬着崇德、向善的文化。

一路探寻,一路体味。如今的小辛码头村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田园风光、和美乡情相映成趣。“漕运文化”“了凡文化”“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内生动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不知不觉,临近中午。不少院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铁锅炖大鱼、土窑鸡、煮田螺、辣炒河虾、椒盐泥鳅、虾酱窝头……一道道诱人的农家菜上桌。

从天津市区驱车前来的徐女士和记者唠起了家常。“喜欢这里的美景乡情,还有地道的农家饭。从舌尖到心尖,都是满满的‘乡村味道’!”她肯定地说。

对于小辛码头村村民来说,潮白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作为海河流域五大支流之一,潮白河在宝坻境内蜿蜒百里,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以前垃圾往河里扔、废水往河里倒,潮白河蓝藻多、气味难闻,村民只能捞捞鱼虫。”李超说,“现在可不一样了。水质改善后,鲢鱼、鲫鱼、鲤鱼又回来了,连对水质要求高的银鱼、河虾都多了起来。一下锅别提多香了!”

种粮大户引河水灌溉,稻米也变了样。一些农家院的货架上,摆着小辛码头村自产的“稻蟹米”,米粒清香、晶莹透亮,不少游客走的时候都要捎上几袋……潮白河成了村民口中的“潮白银行”。

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等延伸行业,还催生了采摘、钓蟹等新兴行当,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难题。“现在全家齐上阵都忙不过来,我的农家院雇了五六个厨师和服务员。”李超说。

“我们村有100户人家,32个农家院,年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万元。”洪奉国的喜悦溢于言表。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这坚定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千年古渡’蕴含丰富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我们要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午后,黄庄镇党委书记王晓东带项目团队到村里考察,谋划打造高端民宿,建设亲子研学营地;增加农耕体验、生态市集等特色项目;提升文化品位,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进村入户;依托插秧节、稻蟹节等开展节庆互动……

如今,小辛码头村名声越来越响亮,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津市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加快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更多保留乡土味道、村落文化、乡愁乡情的旅游村,让寻踪宝坻乡村的游客觅到田园农耕之根、稻海渔歌之美、乡土自然之息。”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说。

傍晚时分,夕阳已沉。一辆旅游商务车满载游客停在了一户农家院门口。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一下车,便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他们心心念念寻觅的乡愁,也许就在小辛码头村碧绿的稻浪间,在潮白河淙淙的河水中,在农家饭难忘的滋味里。(记者王明浩、邵香云、黄江林)

相关阅读:
湖北8月12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灯影永留传——海宁皮影戏三代人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