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话白鲟灭绝论文作者危起伟:保护野生动物,要与灭绝速度赛跑

7月21日晚,随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有着“长江中的活化石”之称的白鲟,以一种悲情的方式登上热搜——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万千网友不约而同地表达着痛心和惋惜,“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2022年6月18日,观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白鲟标本。图/IC photo

▲2022年6月18日,观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白鲟标本。图/IC photo

白鲟是长江特有物种,也是距今1.5亿年前的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成年白鲟个体体长7米,最重可达500公斤。在四川渔民代代相传的谚语中,就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一说,可见“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的体型之巨。

事实上,“灭绝”二字并非首次与白鲟产生关联。2019年12月,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刊发的一篇研究论文中,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就曾指出,2005年至2010年间,白鲟已经灭绝,不仅如此,可能在1993年,该物种就已功能性灭绝。

上述论文发出后,引起广泛关注。2020年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其官方微博表示,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而如今,这个让许多人不愿相信的事实终于“盖棺论定”,正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所说,“结果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

正式宣布这一结论需要经过何种流程,在哀悼和纪念之外,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反思与行动,7月22日,新京报记者对话白鲟灭绝论文作者危起伟。

▲1993年,危起伟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鲟。受访者供图

▲1993年,危起伟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鲟。受访者供图

“宣布一个物种灭绝,需要科学的评估”

新京报:正式宣布一个物种的灭绝需要哪些程序?

危起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有一个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公布在其官网上,里面有详细的评估程序、依据和等级划分等内容。按照受威胁程度,物种被分为“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灭绝”五个等级。

首先,要有这个物种的原始数据,通过科学家、政府或某些研究团体收集。然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会组成一个专家组,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当确定某物种的最后一个活体死亡,才可以正式宣布该物种灭绝。鲟鱼也有一个专家组,我是其中一员,从1996年至今都在参与相关的工作。

新京报:如何区别“灭绝”和“野外灭绝”?

危起伟:“灭绝”是指该物种的最后一个活体已经死亡、彻底消失;“野外灭绝”是指在某一物种的寿命范围内,经过调查发现野外的最后一个活体已经死亡,但还有人工养殖的活体。从野外的数据来看,“灭绝”和“野外灭绝”其实是一样的。

新京报:这种物种灭绝的评估工作大概需要多久?

危起伟:一般来说时间不会很长,这次对白鲟的评估,可能是受到了疫情影响。工作主要是收集数据、写报告,之后,我们会集中开会讨论。

2019年,我们在上海开了一次专家研讨会,当时大家对白鲟的现状有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开完会之后,专家们会把评估意见提交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秘书处审核、校对,最后才会正式宣布物种灭绝。

新京报:在两年多前的论文中,你就曾指出白鲟已于2005年至2010年灭绝,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危起伟:在那篇论文中,我们和国外的专家合作,制作了一个研究模型,可以通过模型计算出物种的寿命以及灭绝时间。模型主要依据我们收集的一些数据,包括文献、白鲟的捕捞记录、白鲟的年龄体重等,基于这些信息和1981年至2003年的210例目击报告,我们计算出,白鲟的灭绝时间是2005年至2010年。

举个例子,鲟鱼的寿命一般是40年,如果在40年间的调查里,研究人员没有在野外发现白鲟活体,这就可以表明这一物种已经“野外灭绝”了。

▲2003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危起伟与研究人员正在抢救被误捕的白鲟。受访者供图

▲2003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危起伟与研究人员正在抢救被误捕的白鲟。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白鲟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003年,距今不够40年,为何能判定它已经灭绝?

危起伟:推断它灭绝的依据是,在40年这个时间长度里,没有发现白鲟有自然繁殖的现象。我们在2003年发现的白鲟,体长三米多,年龄推测是二十几岁,属于中年,寿命可能最多还有二十年。至今,我们仍未找到其他活的野外白鲟个体,而之前发现的白鲟或许也到了寿命的尽头,因此判断这个物种灭绝了。

“无法繁殖是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

新京报: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危起伟:白鲟的灭绝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无法繁殖是主要原因。当白鲟洄游的通道被阻断,成年白鲟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回到上游产卵,再到下游觅食——白鲟需要吃大量的鱼,但长江上游的鱼类资源不够丰富,满足不了这个种群的食物需求,所以要到下游觅食。

其次,随着长江捕捞的发达,很多鱼类被捕捞,白鲟的食物也相应减少,种群生存面临威胁。

最后是航运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白鲟体型较大,还喜欢跳出水面换气,容易被船只、螺旋桨伤害。此外,防洪、公园和航道的建设等,令江边的沙滩、沙洲被石头覆盖,导致一些小鱼没有食物吃,白鲟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也会受影响。

新京报:白鲟为什么没有被人工繁育,难点主要在哪里?

危起伟:白鲟的体型大,数量少,人工繁育难度大。

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把白鲟放到人工水池中饲养,但很难养活。那时候的养殖都是用土水池,没有流水的条件,池底相对缺氧,而白鲟需要有活水的大池子,如果养在小水池,它很容易一头撞死。

等我们把它的习性研究透了,技术和硬件条件也好了,它们的数量却变得很少了。想要在野外找到成熟的白鲟,特别是活体的雄性白鲟和雌性白鲟,概率非常小。

除了养殖条件不够外,以前的通讯也不发达。那时候的船上没有手机,渔民发现白鲟,得发电报上报,等我们赶到现场,往往已经看不见活的白鲟了。

新京报:你在2002年、2003年都曾救助过白鲟,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危起伟:那两尾白鲟都是受伤的。2002年,南京发现的那尾伤得非常严重,救过来也还是“遍体鳞伤”。2003年,在宜宾发现的白鲟伤势相对轻一些,救好后便放回江里了,活得很好。我在它身上放了跟踪器,但后来这个跟踪器失联了,再也没有找到它。

▲2003年,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发现的白鲟。受访者供图

▲2003年,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发现的白鲟。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这是不是你最后一次看到白鲟?

危起伟:对。2003年1月24日,我们听说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发现受伤的白鲟,便从武汉赶往四川宜宾。当时我们还远程指导渔民如何救助白鲟,比如不要用粗糙的绳子拴它、要让它正立呼吸等。

那是一尾三米多长、三百多斤重的雌性白鲟,伤得比较严重。我们带着药物去救治它,第二天它的伤势就有所好转,我们就把它放回了江里,并安装了跟踪器。本来想一直追踪监测它,但后来船只触礁,丢失了信号。此后十年,我们都一直在找这尾白鲟,但再也没有找到它。

“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时间已非常紧迫”

新京报:长江其他鱼类的现状如何?

危起伟:白鲟已经灭绝,希望大家能更多关注长江的其他濒危鱼类。由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长江流域水生动物资源与环境调查,持续了5年,监测到的鱼类有323种,有历史分布而未采集监测到的鱼类则多达135种。调查监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3种、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17种,分别减少2种和10种。可以说,有些鱼类已经接近濒危,甚至可能没有了。

▲长江鲟。IUCN此次发布的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显示,长江鲟野外灭绝。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网站

▲长江鲟。IUCN此次发布的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显示,长江鲟野外灭绝。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网站

新京报:针对这样的现状,你有哪些呼吁或建议?

危起伟:水生野生动物更需要保护。目前,陆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做得比较好,它们的特性相对更清晰明了,能看得见摸得着;另外,陆生野生动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能把人类隔开。

而水生野生动物自然栖息的河流、湖泊等,相对而言更像一个公共区域,难以避免地需要承载行船、用水、发电、排污等人类活动。

水生野生生物出现在人类面前的频率并不高,大部分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还是很重要。由于保护不到位,很多水生野生生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它们需要更多的保护和关注,且时间已非常紧迫。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力量和速度,要和它们的灭绝速度赛跑。我们要跑不赢的话,物种就灭绝了。

希望大家能多看看濒危物种的照片和视频,了解它们的基本形态,多宣传保护知识。我非常珍惜白鲟的照片,虽然当时拍的像素不高,但我一直保存到现在,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新京报记者吴采倩实习生王蕊苏磊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最新!广东一地连发6通告!国家卫健委:第九版防控方案决不是放松 江西法院两次集中宣判养老诈骗犯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