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全球首个“光储直柔”建筑连获央媒报道

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全球首个“光储直柔”建筑连获央媒报道

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楼顶铺设了大量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

每年节约用电超过1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3.34吨,减少碳排放超47%,相当于植树16万平方米——高效运行一年多来,位于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交出了这样一份傲人答卷。

日前,作为全球首个“光储直柔”建筑,这一绿色建筑的典型案例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同时得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技日报》等央媒集中关注报道。

据了解,该建筑使用的“光储直柔”技术和相关设备,均由中建科技和清华大学联合自主承担研制。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陆韬表示,深圳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对相关技术创新起到了催化加速作用,而深汕特别合作区具有极佳的场地条件,与深圳市区同质同效的营商环境,为产学研一体项目落地提供了极佳环境,吸引中建科技在此投资设立绿色产业园,促成了这座具有引领效应的建筑率先落地深汕特别合作区。

碳达峰关键技术率先落地深汕特别合作区

在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记者看到,400多平方米的屋顶铺设了大量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其生产的能源存储在锂电池储能设备中,并通过柔性用电管理系统向大楼8个办公区、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内的空调、照明、汽车充电桩和直流电器供电。办公区内,经过改造的直流电热水器、冰箱、咖啡机、手机充电器一应俱全,与普通设备相比耗电量更低,且因采用48V以下电压,用电安全也得到充分保障。

这座建筑最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光储直柔”技术。“光储直柔”是在建筑领域应用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四项碳达峰关键技术的简称,能够运用柔性用电管理系统,实现建筑用电的自我调节和自主优化。这意味着,大楼不仅是一座“绿色发电站”,也具有智能配输电功能,弥补了太阳能等绿能相对不稳定的短板,可为缓解电力的供需矛盾提供有效解决途径。

“光储直柔”需要跨学科、跨领域创新攻关,对科研能力和转化能力要求极高。中建科技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立未来城市联合实验室,由江亿院士挂帅,共同对建筑碳中和技术展开研究。团队正计划将技术应用扩展到整个园区,未来将打造全球首个“光储直柔”零碳产业园。

优良创新环境打开绿色产业发展空间

全球首个“光储直柔”建筑率先落地运用,与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片创新热土的优越环境密不可分。

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提出,深圳新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要百分之百实现“绿色化”。“这将对低碳建筑技术推广产生强力的促进作用。”陆韬说。

根据深圳前不久公布的“20+8”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深汕特别合作区担负着大力发展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的重任。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汇集了中建科技、乾泰技术、格林美等相关领域头部企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汕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园写入区“十四五”规划。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落实深圳产业政策,深汕特别合作区绿色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

陆韬说,团队将继续利用深圳市优越的创新资源,深汕特别合作区与市区同质同效的创新环境以及优越资源禀赋,围绕零碳建筑目标,加大科研投入,对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光储充技术、基于碳排放精细化测控的建筑能源管理技术等展开研发。

优化产业链协同集聚产业发展势能

在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一根特别的充电桩引人瞩目。这种充电桩能够根据汽车的当前电量和电网的负荷情况,动态调整充电功率,继而降低充电成本,提高电网使用效率。

这款直流、柔性充电桩是“光储直柔”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将随着“光储直柔”技术的推广而大面积铺设,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低成本的充电网络。

“我们还正在研发一种双向充电桩技术,这种充电桩既能够给汽车充电,也能从汽车取电供建筑使用,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电池这一储能资源,大幅降低综合成本。”陆韬说。

据介绍,“光储直柔”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极强的相互促进作用。企业锚定深汕特别合作区,也是看好相关上下游和配套产业链的发展前景。

“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超大产业集中承载地,拥有良好的科研落地环境,新能源汽车关联产业正加速集聚,这为‘光储直柔’技术的推广提供了示范环境。中建科技将立足深圳这座创新之城、深汕这座产业新城,做好产业链协同这篇文章,积极赋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链发展,锻造绿色产业竞争力。”陆韬表示。

相关阅读:
银保监会约谈前海人寿实控人姚振华:严禁股东不当干预公司经营 退役军人直播带岗招聘会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