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日本第26届国会参议院选举中 执政联盟获超半数席位

在当地时间10日举行的日本第26届国会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获得超过半数席位。(总台记者何欣蕾)

此前报道

日本参议院选举启动,有分析称安倍晋三遇刺或使自民党获同情票(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栾若曦)当地时间7月10日,日本第26届参议院选举迎来投票日,共有545名候选人参与争夺125个改选议席。

日本参议员任期6年,参议院选举每3年举行一次,每次改选一半议席。路透社指出,参议院选举通常被视为对现任政府执政成绩的一次公投。

据《日本时报》报道,各政党的竞选焦点集中在振兴经济、解决物价上涨问题以及是否加强国防能力上。

据新华社报道,由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将此次选举的胜负线定为“争取执政联盟在参议院中的议席数过半”,由于两党的非改选议席已经有70个,因此仅需争取55个议席即可。

《日本时报》指出,如果不能取得比公开目标55席位更多的压倒性胜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自民党内的支持率会下降,政策推进也会出现困难。届时将出现“扭曲国会”的情况,即执政联盟控制众议院多数席位,在野党控制参议院多数席位,这或导致立法陷入僵局甚至瘫痪。

不过,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自民党与公明党的执政联盟极有可能避免这种情况,预计执政联盟将获得超过63个议席。

当地时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遇刺身亡。有政治分析人士指出,在日本国内哀悼之际,自民党及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可能会从同情票中获益。

咨询公司“Teneo”分析师詹姆斯•布雷迪(James Brady)表示,日本执政联盟已经走上了稳操胜券的道路,同情票会进一步提高获胜的差距。64岁的日本民众松泽胜典(Katsunori Matsuzawa)也认为,遇刺事件可能会使持有观望态度的民众支持自民党。

本次参议院选举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修宪派能否获得绝对多数席位,即三分之二席位。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日本自民党、维新会、国民民主党及打着“加宪”旗号的公明党均被视为修宪势力。根据日本宪法,众参两院中的修宪势力若均超过三分之二议席,即可发起修宪动议,众议院已经实现这个目标。此次参议院选举,这四个党派仅需争取82个议席即可达到三分之二的目标。

修宪是安倍晋三的主要政策目标。《日本时报》指出,安倍晋三的去世或进一步影响日本国内的修宪辩论。

当地时间7月10日,设在全国的4.6万个投票点开始接受投票。当日晚间将进行实时开票,次日清晨公布最后计票结果。

日本第26届国会参议院选举投票开始修宪与民生议题成为焦点(央视)

当地时间7月10日7时,日本第26届国会参议院选举投票正式开始。

总台记者何欣蕾:三年一次的日本参议院选举在10日进行投票,在过去三年中,日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局势,都已经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当前,新冠疫情、物价上涨、日元贬值等诸多课题都在日本社会受到高度关注。

近日,日本大学政治学教授岩井奉信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的采访,并对修宪与日本主流民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日本第26届国会参议院选举中 执政联盟获超半数席位

日本大学政治学教授岩井奉信:经济、安保等,这次参议院选举有很多课题,特别是俄乌冲突导致的物价上涨,加上日元贬值,进口商品随之涨价。大选开始,进入七月以来各种商品价格上涨,电费也每月都在涨,民众生活压力增加,但工资却没有变化,选民都很关心今后如何应对。

岩井奉信表示,本次参议院选举的另外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日本修宪势力是否会在选举之后加快日本的修宪进程,企图让日本成为所谓的“能战国家”。日本共同社7月6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自由民主党、公明党以及日本维新会等修宪势力将可能在10日参议院选举后继续控制三分之二以上议席,越过启动修宪进程的“门槛”。但岩井奉信认为,即使修宪势力控制三分之二以上议席,所谓的“修宪之路”也不会顺利。

日本大学政治学教授岩井奉信:发起修宪动议必须在国会拥有三分之二以上议席,从目前的局势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修宪的话,需要修改什么内容,还没有明确,就算在被称为主张修改宪法的党派间意见也存在差别,未能统一。所以就算在国会拥有三分之二以上议席,也不可能马上修改宪法,而且最后还要进行国民投票,很难通过。

此外,岩井奉信还表示,目前日本政党和民众的关切间存在“温度差”。日本民众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而政党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修宪等方面。岩井奉信认为,近年来日本经济停滞造成了诸多社会矛盾,未来,如何改善经济民生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

日本参议员任期6年,每三年改选一半。共有545人报名参加本次选举,将争夺125个议席。按日本媒体说法,虽然这次选举不会产生新政府,但将影响日本政局未来几年走势以及首相岸田文雄能否长期执政。

责任编辑:张建利

相关阅读:
暑期档总票房破30亿 广西发布重点地区来桂返桂人员健康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