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考生等候进入考场。中新社记者汤彦俊摄
今天(7月7日)上午11:30,因疫情影响而延期一个月的2022年上海高考结束了首场语文考试。今年的作文题为:“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好写吗?怎么写容易出彩?澎湃新闻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几位高中语文老师与大学教授。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今年的上海考题比全国卷好,很语文,很有味道,也保持了上海以往的风格与特色。“这个题目里有两个判断。一个是事实判断,孩童往往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但成年人失去了探究的冲动,只看重最后的结果。但我们写文章还要注意价值判断,一是保护孩童好奇心,不但要保护,还要激发,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往往把孩子束缚在标准答案里,扼杀了他们提问的能力的。我们会发现,小学生最爱问问题,但越往上读问题越少,到了高中就只有标准答案了。从成年人来说,批判性思维很重要,我们依然需要追求一种正义的想一探究竟的好奇状态,追求多问一个为什么的情怀,不能人云亦云,凡事不加思考。”
他还特别提及,写此文应该观点鲜明,不要犯“假辩证”的毛病。“‘假辩证’指的是,结论也重要,质疑也重要,看上去四平八稳,其实什么也没说。学生应该针对某一方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也认为今年的上海作文题蛮具有上海风格:“它没有从时髦的话题中选材,让热衷于压题的人大跌眼镜。”
王宏图分析,这个题目从一个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入手,触及人们幼年青少年时期对事物的看法跟成年之后的巨大反差,但在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是人格发展、价值选择等重大伦理问题。“小时候喜欢发问,因为那时人们大都葆有童心,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心,成年踏入社会以后,人格发展趋于成型,为了世俗的利益人们常常屈从于各种偏见,服从各种规则,以便更好地生存。这是人类社会当中常见的现象,我们不可能期望绝大多数成年人还完整地葆有儿时的好奇心。但是在成年之后能够不屈从于偏见,从自己狭隘的视野当中解脱出来,要求人们葆有一定程度的童心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好奇心。这并不意味着返回童年,而是在成年的底色上增加了青春的色彩,这一秉性在科学探索领域尤其重要,同时它在为人处事、建设和谐的社会共同体时也有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
网友评论
王宏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总体看来这个作文题有一个相对开放的视野,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考生不难得到高分。对成年之后好奇心的衰减这一现象,各种看法各有其种程度的合理性。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思考,不拘一格,阐述对这个问题多面体的认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生也认为这道作文题出得挺好。“可深可浅,可盐可甜,因为高中生就是处在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的转折点或者门槛上。”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情感上来说,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感触,既可以像罗大佑的《童年》一样,写出童年的好奇和不舍,同时也意识到成年世界对人有着和童年的不同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憧憬一下长大以后的生活;从思想上来讲,也可以谈谈知与行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说,好奇是知识或求知的开始,人们正是因为对世界的好奇才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而这只是人生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把知拿到生活中去检验,去践行,这就是人的生活中知识和实践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因为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要求,对知与行的取舍也有不同的思考,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答案或者好坏之分,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既做到了让学生有话可说,也做到了让学生有真话或者有真情实感可以说,是个很不错的作文题目。”
在张生看来,高考作文题的关键不在于难度,而在于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作文主要考察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学生运用语言组织文字的能力,其次是学生能否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好的作文题目就是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又可以让学生说出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