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涉嫌垄断到网络安全审查,中国知网何以再被查?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6月24日消息,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2022年6月23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约谈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宣布对知网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这并非国家层面出手第一次对中国知网进行整治。今年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曾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那么,这一次知网为何又因网络安全被审查?在教育、科研行业成为境外黑客势力重点攻击对象的今天,我国国家数据安全底线该如何去保障?

▲图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截图

▲图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截图

知网此前因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

作为国内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的中国知网,此前其被诟病的最大焦点,在于其收取下游用户高额“知识付费”的同时,却并未获得上游作者的知情同意,且支付相应报酬。

去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不满知网在未获得作者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作者学术成果,并对外售卖而展开维权。最终,赵德馨教授在知网涉及的100多篇著作全部胜诉,并获赔70余万元。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知网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随后,更多作家也加入维权队伍。如曾获鲁迅文学奖、出版《天露湾》等小说的作家陈应松、在《读者》《意林》发布多篇作品的作家唐效英等,也均卷入与知网的法律纠纷当中。

不仅如此,诸多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也对知网提出公开质疑,甚至宣布暂停使用。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从2012年到2021年,至少有5所高校宣布暂停使用知网。如在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大学都曾停用知网,原因分别为“续订价格涨价离谱”和“不向商家过分涨价行为轻易妥协”;到2021年,集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曾因价格涨幅问题停用知网;今年4月20日,中科院也宣布停用知网数据库,一大重要原因仍为“续订价格涨幅过高”。

今年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开表示,根据前期核查,将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同日,知网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的调查进行回应,表示将“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并称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努力将知网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

▲图据中国知网截图

▲图据中国知网截图

为何对知网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专家:掌握大量敏感信息,易成境外黑客组织攻击对象

作为储藏和搬运知识,供读者付费下载和阅读的中国知网,为何被执行网络安全审查?根据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的描述:

知网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和涉及国防、工业、电信、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卫生健康、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重要数据,以及我国重大项目、重要科技成果及关键技术动态等敏感信息。

对于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的行动,红星新闻记者多次致电中国知网客服,对方称以官方通报为主。但截至发稿,中国知网的官网并未发布相关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回应红星新闻记者指出,根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下称《办法》)的规定,对一方启动审查,可通过当事方的主动申报,也可是国家有权机关依职权主动发起。

专注于网络空间安全市场的奇安信科技集团副总裁孔德亮,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之所以对知网进行审查,很大原因在于其容易成为境外黑客组织的攻击对象。”

孔德亮解释称,由于知网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和涉及国防、工业、电信、交通运输、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重要数据,甚至包括我国重大项目、重要科技成果及关键技术动态等敏感信息,因此,其很容易成为境外黑客组织的重点攻击目标。

事实上,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拥有我国前沿学术研究成果的机构,其核心数据遭到境外黑客群体的不法侵害,并非空穴来风。如在6月22日,西北工业大学就发布公告称,经公安机关初步判定,有来自境外的黑客组织和不法分子,向学校师生发送包含木马程序的钓鱼邮件,企图窃取相关师生邮件数据和公民个人信息。

另据孔德亮透露,根据其企业所开展的,针对我国长达十年的“电幕行动”(Bvp47)攻击事件分析,按照受影响行业来看,教育、科研行业是受到攻击最多的行业。

吴沈括解释称,网络安全审查情形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二是“网络平台运营者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

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从今年2月施行的《办法》第十六条中,明确指出:“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单位认为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以及数据处理活动,由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程序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后,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查。”

吴沈括还表示,相关机构进行网络安全审查的实质价值指向,更多是为了确保供应链安全,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从而维护国家安全。

▲图据上观新闻

▲图据上观新闻

企业如何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专家:开展全面风险自评,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知网并非被执行网络安全审查的首家企业。吴沈括对此表示,一方面,为了防范风险,知网应当及时开展全面的风险自评估,并且在审查期间按照网络安全审查要求采取预防和消减风险的措施。另一方面,在网络安全审查的过程中,知网业务模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也应相应做出较大的改变和完善,特别是在数据治理层面和市场策略层面的合规提升。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从而降低风险?对此,孔德亮建议,作为企业应该从合规角度,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

孔德亮解释称,企业需识别出涉及国家和行业领域安全的重要数据、核心数据、个人信息数据,并基于分类分级结果、对敏感数据和重要数据的流转及使用情况,结合企业场景化的数据安全风险分析及数据安全能力需求分析,制定企业的数据安全策略和技术防护保障措施。

“尤其对掌握了与国家安全、重点科研、国计民生紧密相关重要和敏感数据的企业平台而言,更需要具备‘红线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承担保护数据安全的责任。”孔德亮说。

从涉嫌垄断到网络安全审查,中国知网何以再被查?

保障国家数据安全背后需要如何完善制度?

专家:网络安全审查将成监管执法的常态化

吴沈括认为,越来越多典型网络审查案例的公开,向社会传递出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强烈讯息。这样以来,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大型网络平台,也将逐步提高对维护网络安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的自觉性,未来也势必会按照《办法》的制度规则,主动着手合规风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孔德亮也指出,本次审查再次表明数据安全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他指出,对于具有承载着大量科研科技数据的知网而言,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反映科技成果的数据,也同样会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对相关企业启动网络安全审查,表明眼下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和维护国家安全已经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

基于此,在近些年来,我国对构建安全的数字经济环境、维护网络安全的政策考量也同样“越织越密”。从2015年《国家安全法》颁布施行到2017年《网络安全法》生效,再到2021年《数据安全法》公布,我国正在形成一个全面规范网络安全保护、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基础法律体系。

就在知网被约谈的6月23日,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再度强调了建设数字经济社会的安全可控原则。

根据上述《意见》,要求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全面构建制度、管理和技术衔接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守住网络安全底线。

“相信未来网络安全审查会成为我国网络安全生态治理和相关监管执法中的常态化元素,成为包括大型网络平台在内的各类运营者合规经营的重要指引,也成为各界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机制凭借。”吴沈括说。

更多报道

论文低价收录,数据库连年涨价,揭秘知网“躺赚”的生意经(北京日报)

一场知网与中科院之间关于“订购费涨价过高”的风波,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记者调查发现,知网数据库涨价的现象并不鲜见,梳理多家高校采购数据可发现,知网数据库价格年年上涨。

与此同时,无论是使用数据库的用户,还是会“贡献内容”的学者、高校学生,都对知网低收高卖、涉嫌垄断的事实颇有微词,希望监管部门能予以介入。

制图宋溪

制图宋溪

下载上千次作者没收益

“不查不知道,我写的论文还挺受欢迎。”因为毕业后没有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胡渊已经有多年没有点开过知网。近几天的风波,让他想起了这个阔别已久的网站。一搜才发现,自己早年的硕士毕业论文竟然也上了知网,而且被下载了将近700次。

胡渊本想打开回味一下,却发现要花7.5元才能查看并下载全文。让他感到奇怪的是,下载文章明明要花钱,可自己作为论文作者,并没有收到知网发来的任何“分成”报酬。

不仅是胡渊这样的小年轻,学术界的老前辈同样有着困惑。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表示,自己被知网收录的第一篇文章约在2004年,至今18年过去了,知网并未直接支付给他任何稿费或者其他收益。“近几年我几乎所有的论文或者报刊发表的作品都被知网收录,大约有140篇。最多一篇论文,知网的下载量已超过2600次,但知网也没有主动联系我支付报酬。”

记者随后又咨询了多位高校教授、学者,大家均表示未收到过知网支付的稿酬。

虽然小胡和多位学者都表示“没有收到稿酬”,但记者搜索发现,知网其实在官网上作出了关于稿酬的声明。在期刊文献方面,知网“所有收录文献均已获得期刊社/编辑部授权,其作者稿酬也已通过相关期刊社/编辑部支付。”

知网称文献作者稿酬已通过相关期刊社或编辑部支付

知网称文献作者稿酬已通过相关期刊社或编辑部支付

论文稿费低远不及“售价”

胡渊的硕士论文中有一页“关于学位论文授权声明”,其中有一条为“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难道是因为这一条,学校把我的论文给知网了?”在胡渊看来,学校如果出于学术交流目的,把自己文章的全文或部分内容作为研究成果分享出来是可以的。“一个是纯学术目的,一个是带有商业目的,我并没有允许学校把我的论文用于后续的商业目的。”

胡渊的想法也得到了专家的支持,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表示,仅凭胡渊论文授权声明的表述来判断,不足以看出胡渊已经将论文的著作权独家授权给学校,进而学校再授权给知网。如果学校想把文章提供给知网,应该事先征得胡渊的授权,并且说明知网会支付的稿酬标准,由胡渊决定是否同意。

一家创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某核心期刊工作人员表示,期刊与知网签订了相关协议。协议内容就包括期刊论文被转载、被知网使用或刊登。

“由于期刊和知网签了协议,我们付给作者的稿费中就包括了知网应当给予的报酬部分。知网一般并不会直接给作者稿费。即使给,也是相当少的一部分。”至于期刊与知网具体合作牵涉多少钱,她表示并不知晓。该工作人员还介绍,2022年以前,期刊在拟录用作者论文时,会与作者提前口头约定上述协议;而2022年开始,每一期刊发前,都会和拟使用作者签一个纸质协议。

记者以作者身份联系此前发表论文的期刊,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该期刊与知网签了合同,把版权内容“放”给他们。虽然各个期刊、杂志的情况不一样,但合作几乎都是这种模式。“知网是个平台方,我们把稿件电子版传给他。他们再给一个保密协议,比如不能随意动版权等。”至于记者提出的,是否应该根据论文后续的下载量获得收益分成,工作人员回应称:“作为作者,诉求是合理的。”

不仅是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的稿酬支付标准同样也是知网单方面定下的,而且也是一次性支付。根据知网官网公告,学位年度2008年以后、硕士论文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清华同方知网品牌所属方)出版的著作权人,可以申请稿酬,标准是“一次性获得面值300元的知网数据库充值费和60元人民币现金”。而根据知网的下载计费标准,每下载一本硕士学位论文要支付7.5元。按照这个标准来算,知网可以通过胡渊的硕士论文获得5000元左右的下载费,但胡渊能拿到的稿酬不及这个数额的十分之一。

按照知网发布的学位论文稿酬领取说明,胡渊只能收到300+60元的一次性稿酬

按照知网发布的学位论文稿酬领取说明,胡渊只能收到300+60元的一次性稿酬

价格连年涨高校难承担

实际上,知网上能提供免费内容不多,只有少数论文能够免费下载,大部分论文只能免费查看题录和摘要。想要下载全文,则需要支付费用。根据知网公布的“计费标准表”,常规数字出版期刊全文和会议论文按照每页0.5元价格收取下载费用,硕士学位论文每本下载价格为7.5元,博士学位论文则是每本9.5元。博硕士论文的下载费在近半年还经历过一次下调,此前博士论文为25元一本,硕士论文15元一本。

根据知网的下载收费标准,下载一次硕士论文要花费7.5元

根据知网的下载收费标准,下载一次硕士论文要花费7.5元

知网收费的项目不仅是在论文领域。要想下载年鉴、统计年鉴、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内容、专利、科技成果等,都需要付费。甚至连学术图片都要付出2元一张的价格才能使用。

以上收费价格,面向的都是个人用户。如果是高校的学生或老师,在学校里查阅下载知网的很多文献并不需要花钱。这是因为高校已经向知网购买过数据库,采购一般一年开展一次,高校会在当年采购下一整年的数据库使用权限。

关于数据库的采购费用,此前已经有高校抱怨“价格太贵”。2016年3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公告称,“由于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全力进行谈判,上一年度合同期截至2016年3月31日,期满后知网数据库随时可能中断北大的访问服务。”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发布公告称,“因与知网在数据库续订价格及使用方式上未达一致,自2019年1月1日起,我校师生暂停访问知网系列数据库。”记者向两家院校咨询得知,后续院校还是恢复了对知网数据库的续订,但当时的价格分歧和谈判过程不便透露。

北京大学图书馆称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

北京大学图书馆称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

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称与知网续订价格未能达成一致

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称与知网续订价格未能达成一致

有些院校敢于对知网的“高卖”发声,还有些院校只能默默接受知网的连年涨价。在政府采购网上,记者找到了一家高校自2019年起采购知网数据库的项目成交公告。2019年,该校采购下一年知网数据库的花费是119.5万元,2020年涨到了135.5万元,2021年涨到了141.9万元,今年则涨到了150万元。

还有的院校,因为知网数据库的总售价太高难以承担,只能挑选其中较为重要,或是与本院校关联更为密切的子库和期刊进行订购。

一方面挣个人用户的下载费,另一方面挣院校和机构的采购费,知网的“赚钱能力”不容小觑。据同方股份2020年财报显示,知网该年的营收达到11.67亿,毛利率为53.93%。2021年上半年,知网的营收为4.96亿,毛利率为51.30%。

独家资源多用户难弃用

既然知网的“收费”很高,为何高校还要一直采购知网的数据库呢?记者联系到了上文中提到的,近年来频繁遭遇知网数据库涨价的某高校。对于涨价行为,该校图书馆馆长程辉虽然没有明面上“出言反对”,但其实心里颇有微词。

“我们2018年的成交公告没有在网上公布,其实那一年到第二年涨得最多。2018年我们采购知网数据库的钱还不到100万,第二年一下涨到了将近120万。”究其原因,是因为2018年知网实行了一项新规定,把一些影响力较强、学术价值较高的刊物划分为“个刊”,从原先的期刊库中分离出来单独售卖,且售价明显提高。

程辉表示,高校在与知网的谈判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不高,主要是因为知网的独家资源太多。记者查阅了一些其他高校采购知网数据库的公告,其中很多都采用了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理由是知网的独家资源“不存在任何其他合理选择或替代”。

学校在采购公告里提到,知网数据库不存在任何其他合理选择或替代

学校在采购公告里提到,知网数据库不存在任何其他合理选择或替代

资料和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就以独家或唯一授权数字出版的形式,与多家学术期刊社、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签订独家授权或唯一授权合同。到了2019年,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已经收录了独家与唯一授权期刊3964种,占我国期刊总量的43%;其中,核心期刊778种,约占全部核心期刊的42%。

许多高质量期刊,只能在知网上下载

许多高质量期刊,只能在知网上下载

“就是因为这些独家学术资源的存在,高校很难弃用知网。”程辉表示,目前期刊和知网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叠加关系,高质量期刊看中知网的品牌,希望借知网的平台去增加传播影响力,因此愿意把资源授权给知网。知网获得了这些高质量资源,它的品牌效应会进一步提高。“到头来,还是得由我们这些购买数据库的单位来承担涨价成本。可能只有让监管部门介入,才有可能打破目前的这种局面。”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相关阅读:
“玻璃热炸了”“蚂蚁落地活不过3秒”!河南地表温度最高超74℃,好消息:大雨马上就来 福建:2021年以来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186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