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建设有了新进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40个;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建设已全面收尾……深圳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愈发从容坚定。
当前,深圳正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以“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为抓手,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推动形成大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协调发展,携手港澳及珠三角各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辐射带动
日前,备受关注的深中通道完成了海底沉管隧道对接突破4000米的“大考”,于6月7日完成E25管节沉放对接,至此,深中通道管节安装长度达4042.8米,向沉管隧道最后1000米发起攻坚冲刺。
当前,深圳正以深中通道等战略通道建设为抓手,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助推粤东粤西两翼与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链建设沿海经济带,共同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深圳西部,深中通道已经初见轮廓,往东走,深圳加快推进机荷高速改扩建、深汕第二高速前期工作,深汕合作区加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积极谋划与深圳市区及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加快与深圳市区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日前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许德友认为,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条件越来越充足,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更为明显。
深港合作不断深化
根据部署,在深圳的区域协调发展中,实施“南联”战略,重在提升深港协同发展水平。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深圳精准布局“南联”战略的缩影。
记者了解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目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的10个优质科研项目,15名港校教授专家领衔,取得首台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等重大科研成果。更难得的是,科创资源集聚取得重大突破——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深圳园区高端科创资源聚焦高精尖和“卡脖子”项目,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40个。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香港新界沙头角码头正式开放旅游,新界沙头角将逐步向香港市民掀开其神秘面纱,进一步打通以沙头角为重点的旅游发展,以文化传承、自然保育为核心,为沙头角注入全新动力,也成为深港合作不断深化的又一缩影。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与香港水陆相连的地区,地处深港合作前沿的盐田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构想,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集跨境旅游和商贸于一体,是盐田区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国家战略,主动谋划的深港合作平台,也是加强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深度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战略举措。
目前,深港合作在深圳自西向东逐步推开,未来有望形成西有前海合作示范区、中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东有沙头角罗湖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的战略新格局,整个口岸经济带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展极。
苦练“内功”加快高质量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深圳一方面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携手周边城市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一方面练好“内功”,加快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区域协调发展部署,深圳各个片区都有不同的发展重心。中部重点发展创新经济、知识经济、现代商贸、国际化专业服务;东部重点发展信息经济、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和滨海旅游;西部重点发展智能经济、会展经济、海洋经济;南部重点携手香港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北部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打造城市北部中心和都市田园新名片。
比如在深圳西部,在区域协调发展带动下,2018年4月,光明科学城应运而生,如今4年多时间过去,光明科学城从蓝图到雏形已现: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收尾阶段。启动区是光明科学城首批开工建设项目,承担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项目克服高难度钢结构施工等多重挑战,三年时间基本完成23.3万平方米各项建设安装工程,目前总体进度完成约98%。
“深圳通过提高城市内部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推动形成大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携手港澳及珠三角各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将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城市发展能级,更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携手共绘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