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圳出口领跑内地城市夺29连冠

深圳出口领跑内地城市夺29连冠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报,对2021年取得明显成效的199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深圳商务工作在“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方面获得肯定。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深圳加快推动外贸新业态创新提升,并在打造保税平台、金融政策保障、提升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屡有新举措、新亮点,为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增添动能。

跨境电商成新业态亮点

2021年的深圳外贸成绩单亮眼,实现进出口3.54万亿元,增长16.2%,两年平均增速达9.1%,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1.92万亿元,增长13.5%,实现内地大中城市29连冠。

深圳加快推动外贸新业态创新提升,跨境电商成为最鲜明的行业案例之一。今年4月,由商务部开展的2021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评估结果出炉,中国(深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评估结果为“成效明显”,综合排名位列第一档。

“深圳综合试验区拥有发展跨境电商的良好产业优势和基础设施,聚集了全国最多的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头部企业数量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均居于全国前列。”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试验区持续完善支持政策,优化通关环境,并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支持独立站、海外仓建设等创新政策。

凭借政策、产业、市场等优势,深圳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越来越多电商企业了解并探索开展跨境电商B2B海外仓出口业务。截至去年12月底,由深圳企业建设运营的海外仓超过230个,在广东省商务厅2021年组织认定的第二批10个广东省公共海外仓中,深圳占据8个。

多个保税平台全面发展

深圳保税区转型升级正全面提速,如坪山综合保税区顺利封关验收,前海综合保税区二期正式封关运作,加快申报设立宝安空港综合保税区。同时,拓展综合保税区国际中转分拨集拼、保税研发等功能,协调增加入境检测维修品类。

深圳保税燃油加注业务的发展同样广受关注。截至目前,深圳保税燃料油的加注量已超4万吨,销售额超2亿元,两项数据均比去年增长一倍。该业务的落地,将进一步丰富深圳港口保税燃料供应服务能力,吸引更多国际航行船舶靠泊,有力推动深圳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金融手段护航外贸企业

去年7月,宝安某外贸企业与意大利买方签署了销售合同并出运了4票货物,但到了应收款日,买方却因为进入破产前置程序一直未能付款,导致企业20余万美元货款无法收回。于是,该企业凭借一张出口信用保险保单,向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提出了索赔申请,最终获得了15万美元的赔偿。

这张保单,出自于深圳实施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统保政策,可解决外贸企业“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充分发挥风险补偿作用。“今年1-3月,我们累计赔付案件46宗,向出口企业和银行支付赔款1562万美元,并通过向海外买家追偿,帮助企业追回欠款和化解风险5202万美元,及时弥补企业损失。”中国信保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有赔付功能,出口信用保险更是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大“利器”。宝安一家专注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的科技企业在领取保单后,充分利用起保单增值线上服务,在扩展海外市场时充分甄别风险。

“我们通过统保服务里的‘资信导航仪、资信红绿灯和资信报警器’等创新产品,免费调取了2份买方资信报告确认买方主体,有效识别买家风险,开拓了欧洲、北美、东南亚国家的医疗器械市场。”该企业一位负责人说。

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通关效率对企业的跨境贸易业务至关重要。总部位于盐田区的金运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自有海关监管仓、进口保税仓达6万平方米,在全国设立的仓储配送中心超20万平方米,服务企业4万余家。如何提升通关操作效率,成了该公司业务管理上的难题之一。

对此,中国(深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以下简称“单一窗口”)积极和该公司对接,为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通过将“单一窗口”服务与企业内部系统高度整合,实现全流程高效协同运作,将该公司的通关操作效率提升了50%以上。

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单一窗口”平台注册企业已经突破10万家,服务企业超30万家,主要业务申报(舱单、报关单、运输工具)申报量占全省的59%,占全国的14.1%,效果显著。

同时,在提升跨境贸易效率、简化跨境贸易程序方面,深圳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新加坡就推动深新智慧城市合作电子贸易项目达成协议,并与新方确定了无纸化跨境贸易和贸易融资项目试点方向,共同构建跨境贸易电子单据业务交互系统,实现国际贸易端到端流程线上化和国际贸易单据数字化。

深圳出口领跑内地城市夺29连冠

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5%

深圳出口领跑内地城市夺29连冠

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深圳市被认定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质量水平高的地方”。从2022年起两年内,国家有关部委将对深圳等地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这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首次被列为督查激励事项,深圳能喝上“头啖汤”,显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实力。

记者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经过多年发展,深圳文化产业已成为四大支柱性产业之一,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5%,位居全国前列,占全市GDP比重超过8%。而自2011年以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全市文化企业10.2万家,从业人员103万,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157家,打造了文博会、文交所等多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深圳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色:一是“文化+科技”业态鲜明,数字文化产业、高端文化装备、动漫游戏等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创意能力强,作为国内第一个被授予“设计之都”的城市,在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等领域占据国内较大市场份额;三是外向性突出,文化贸易总量占全国1/6左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游戏、印刷、工艺美术、文化装备出口实力强劲;四是集聚程度高,全市有超过100家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公共服务能力较强,产业链较为完整,培育了一批有影响的产业集群。

深圳旅游产业发展坚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重点发展滨海旅游、都市购物休闲、主题乐园和出境游等业态,主题公园曾引领全国文化旅游发展潮流。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1171家,星级酒店66家,3A以上景区21家,民宿1450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旅游行业年度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蛇口太子湾获批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被《孤独星球》评为2019年全球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城市,被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列为全球十大旅游城市之一。

2021年,深圳继续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通过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各类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2021年市、区财政共拨付近8亿元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原创研发资助、房租补贴、重点企业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旅游产业也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得以逐步复苏;积极发展文化新业态——2021年深圳安排专项资金1110万元,鼓励“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制定《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确立“一核一廊多中心”的产业布局。

未来3年,深圳将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着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活力,推动深圳成为创新创意引领潮流、文化科技特色鲜明、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产业充满活力的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到2025年,深圳将率先健全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和文旅市场体系,文旅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文化科技、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时尚文化等新型业态占文化产业的比重超过60%,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旅游年度总收入进一步提升,争取进入全球文旅产业发达城市行列。

光明区探索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利用新模式

近日,光明区因耕地保护工作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分布着全市近一半耕地的光明区,是如何在建设光明科学城的同时,交上这份答卷?

划定高质量、集中化、规模化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光明区辖区内现状耕地资源十分紧张,布局零散,与城市建设用地犬牙交错,难以实施有效的规范管理,且由于历史原因空间资源有限,部分基本农田位于开发边界内,耕地土壤质量普遍较低,无法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农作物种植类型实施种植。

为此,光明区明确国土、农业、整备、查违、街道的职责分工及整改的明确要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牵头自2019年3月起至今,组织开展了两轮永久基本农田整改工作。

经过两轮整改,光明区已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整改验收共3832亩。基于基本农田规模化管理考量,结合光明区科学城规划建设发展需要,按照“量质并重,规模连片,优化布局”的原则,光明区提前谋划、率先启动整改开垦工作,提高耕地质量,划定高质量、集中化、规模化永久基本农田红线,进一步优化了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全部为耕地,最终形成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初步成果)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且不与生态保护红线重叠,为远期大科学装置及科创设施的开发建设预留空间。

探索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利用新模式

光明区为解决耕地布局零散、管理困难等问题,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科学有效规划管理,建议允许创新耕地资源管理体系,对永久基本农田外一般耕地进行集中优化调整,将一般耕地空间精确落位,促进一般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并统筹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及一般耕地质量建设,减少城市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以及耕地占补平衡压力,以期达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约化空间治理、精细化监测管理和高品质复合利用的目标。

深圳不属于国家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光明科学城的新形势下,为落实国家赋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战略部署,光明区建议充分考虑高度城市化地区市民对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上承载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支持深圳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上扩大种植结构调整范围,开展无土栽培等新型利用模式,最大化提升耕地的利用价值。结合高科技田园、生态体验田园、农耕文化田园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研究拓展设施农用地类型和规模:例如科技农业设施、生态体验设施、农耕文化设施规模结合项目合理确定。对于利用地表耕作层种植且不破坏农作物种植土壤层的农业设施地块,土地调查仍按照原地类认定,让农业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相关阅读:
视频|新东方火出圈,其他教培企业可“复制”吗? 北京大兴:一居民核酸初筛阳性 天宫院街道多彩嘉园小区封控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