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滴水”折射生态之变——海南开展水环境治理一线见闻

新华社海口6月5日电题:“一滴水”折射生态之变——海南开展水环境治理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柳昌林、王晖余、陈凯姿

红树丛生、鹭鸟成群、鱼翔浅底。站在清澈的鸭尾溪边,69岁的海口市民黄永荣感叹:“这是闹市里久违的清新感。”

6月1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海南全省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为优,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92.2%、99.77%。

水,一度是海南生态环境的短板。早些年,海南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断下行;入海排污口逐年增加,部分海域浑浊腥臭;管网缺失,包括海口市鸭尾溪在内的部分内河湖“臭”名远扬,成为城镇的“伤痕”。

海南污染防治,从“一滴水”开始。

抓“截污扩容”,精准排查堵住源头。海南在水源地实施“一源一策”,农业种植养殖业逐步退出,管理巡查加强,完成122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2018年以来,海南还累计投入154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污水管网3800公里,堵住了一批入河、入海排污口,消除了一批污水管网“空白区”。

抓“水系连通”,赋予水体“二次生命”。海南以“海绵城市”理念串联水系与湿地;将封闭的内河湖疏浚并连通;拆除近海违法围填项目,增加海湾洋流动力。曾经相对闭塞的各类水体,逐渐开始“活”起来、动起来。

抓“横向补偿”,流域生态共同守护。上游护清水,下游给补偿。2019年8月,分别位于赤田水库上、下游的保亭和三亚签订了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同时要求考核“水质+水量+行动”。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与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敏英介绍说,这种“三维”考核的“横向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在生态治理上有了更多的资金和更大的动力,试点后将逐步推向全省。

整体水质有了改善,但长期以来存在的“九龙治水”弊端如何破解?

2022年初,海南开展“六水共治”专项行动,提出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共管共治”是这次行动的特点。

“大伙加把劲!”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村,河道管护员符海秋一边抡起铁锹挖开河道淤泥,一边为大伙鼓劲加油。该县治水办副主任冼世川说,“六水共治”以来,当地环境、水务、农业、检察等多个部门打破壁垒,现场推动、现场督导、分工合作,谁也不得推卸责任或人为制造堵点。

海南省水务厅副厅长梁誉腾说,“六水共治”目前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全省各级治水办公室全部挂牌成立,职责清单、任务分工等相关文件和制度均已出台。“通过打这场治水攻坚战,争取在5年后实现省控、国控断面全部达标,在体制机制上不断破除管理弊端。”

“一滴水”折射出海南的生态之变。“治水”,同样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

当前,海南在城市现代水网建设、农村污水生态治理技术应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还有不少可改善的空间。海南省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说,海南将通过一系列制度举措,将治水工作逐渐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相关阅读:
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四将完成哪些任务 故宫博物院:6月7日起,按照75%限流要求恢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