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青年报:真实的人间烟火不只是城市的高楼大厦

5月30日,一位乡村教师对教科书提出的批评,在网络上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这名老师提出:现在的教材“城市化严重”,会使得农村孩子对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那一山一水的陌生感、疏离感越来越重,还可能误导农村孩子“厌恶、逃离”自己的家乡。

这位侯老师举例说,像数学所对应的练习资料、试卷,随便一道题都是以高楼大厦、超市、大商场、娱乐场所、游乐园、电影院,这些描述对象来出的题,很少以山坡、田野、村庄、干农活、放牛、砍柴这些来作为描述对象。

如果不是常年在农村一线教学,一般人很难注意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在网络舆论场上,话语权主要集中在城市网民手中,这样的问题自然难以得到舆论聚焦。但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但教材不是个人作品,也不单属于哪个群体,它是给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孩子学习的,不应该受到教材编纂者个人生活经验的限制,更不应该让农村孩子产生“被忽略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目前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仍然超过5亿,占总人口的36.11%。如此庞大的群体,其生活情景应该在教材上有所体现。也只有均衡、自然地展现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农村学生才不会产生偏见和困惑。

不该忽略农村学生,不仅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更是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之一。这种公平,不光表现在“人人有学上”,也应该表现在不管什么地区、什么民族、什么性别的学生,都能同样地适应教材、理解教材。如果一本教材完全从城市的视角去编纂,缺乏农村元素,那么,确实如侯老师所说,会让农村孩子觉得“农村家乡是负面的、是落后低俗的,不应该出现在教材中,而城市才是美好的”。

笔者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对此深有体会。在去城市读高中之前,我从来没见过公园,每当看到课文里提到公园,我都特别好奇:公园到底是什么样的?逛公园一定是一种特别“高端”的活动吧?这种想象现在看起来很可笑,但它却是当时的环境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当然,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见识都要比过去的孩子多,但道理是一样的——当农村从教材视野中消失,农村的孩子必然有一种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会令孩子感到自卑,甚至对农村感到厌恶。

我们无需就此把城市和农村对立起来,强行要求讲了多少城市的内容就一定要讲多少农村的内容,但教材编纂者还需有更强的换位思考意识,克服自身的视角局限。城市和农村都是组成中国社会美好画卷的一部分,它们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关键在于,教材编纂者要有大视野、大胸怀,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的感受,把各种需求尽可能多地容纳进来。

没有一本教材是完美的,教材编纂者只能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其不断加以改进。现行教材的问题应该指出、正视,也没必要“一棍子打死”。无论如何,在教材中纳入更农村视角、农村元素,都是当前改进教材的重要方面。乡村要振兴,就需要无数热爱乡村的人投身乡村建设。如何让人了解乡村、爱上乡村,教材或许是“第一站”。在课本中、在练习册中,我们期待看到广厦高楼,也期待看到田野广阔,期待看到农民在麦浪滚滚中丰收,也期待看到工人在车间码头奔忙,这些真实的人间烟火,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素材。

土土绒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6月01日 08版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上海全面撤除交通隔离设施 城区道路交通陆续恢复 中国青年报:规范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 宽严相济不失法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