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是行动的指引和方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本遵循,基层工作同样如此。随着基层治理越发规范和精细,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治理过程的合规化管理。一些地方在强调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同时,还提出了“过程导向”。
结果与过程,本该相辅相成。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由于过于强调其中一方,反而相互干扰,在“唯结果主义”之外,滋生出“唯过程主义”虚风,导致一些“灰犀牛”风险在基层扩散。
“唯过程主义”虚风:追求“干过了、不担责”
——只想传导压力分享成绩,不想承担责任,把“任务分解”当成稀释责任的手段,用于分解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成了形式主义的新外衣。
北方地区某机关一名工作人员说,上级通知要求在“本周本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落实推进计划”一栏填上“召开本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并尽快上报。看似把任务分解了,基层落实了,实质上就是搞形式。“我们部门既不接触企业,也不面对群众,不知道为什么领到这样的任务单。”
东北某省提出打造一批“数字车间”,一级一级给地方下了不少指标。但工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实际上真正有改造需求的企业数量,与实际上报的数字并不一致。在研究工作落实的会议上,一些干部张嘴闭嘴就是“某某领导说过”,上级部署“五项任务”,下面马上就能弄出“六大举措”“十项具体安排”,实际上就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空对实。
——把“做过了”当成“做成了”,实际上做歪了、做空了,浪费社会资源,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看见政策汇编厚厚一大本,但哪条能用上并不清楚。”北方地区一位民营企业家说,近年来,各地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出台了大量惠企政策,但许多政策“对上不对下”“好看不好用”。
中部一位招商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为完成上级考核任务,有的项目还未设计和立项就上报为开工项目,政企热热闹闹地在开工仪式上“签约”,仪式结束后就不了了之。有的项目甚至反复“签约”,反复“开工”。“数字一定要好看,仪式一定要隆重,到底多少项目能落地,没人去较真。”这位干部说。
——习惯把原本隐性的工作显性化、可视化,过度强调痕迹管理、量化管理,加大了基层负担,导致形式主义蔓延。
南方某省一位纪委干部说,一些基层公共场所“满墙挂箱”,在部分乡镇街道和村组社区,各部门设置了不少举报箱、信访箱,但一挂了之、长期空箱、从不开箱等问题突出,信访箱杂、多、乱、破情况严重,被群众戏称为“僵尸箱”。
此外,为了应对频繁开展的各类督导检查,也有一些基层干部刻意事事留痕,并将自己工作中的痕迹管理经验推而广之。看起来事务繁忙,但大部分精力花在了资料上,真正开展群众工作的时间反而被挤占了。
——对问题心知肚明,对结果也早有预判,但为了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追责,放任“灰犀牛”风险扩散。
每年10月到次年春节前是北方地区的化肥冬储期。然而,由于市场波动较大,去年直到12月份,大规模的冬储潮仍未启动,一些经销商的储备量不及往年一半。这导致一些化肥企业在资金和库存的双重压力下,一度减产、停产。
考虑到可能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半月谈记者联系了中部某省工信部门一位化肥行业的负责人。意外的是,他们早已掌握上述情况,而且进一步分析说:“化肥冬储滞后,加之储量不足,春耕时一旦遭遇疫情,交通中断,一些储备不足的地方就很难及时调运。”
尽管也认为应该采取措施加紧储备,但这位负责人说:“说来容易办来难,大规模动用资金收储后,万一市场价格跌了,就可能因为国有资产流失被追责问责。”结果,这样一只“灰犀牛”在各方注视下横冲直撞。果不其然,后来一座北方城市出现了上万吨的化肥缺口,受疫情影响,不少农资店化肥调运受阻,缺口难以及时填补。
谨防基层治理目标脱靶跑偏
行政管理领域的专家指出,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都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如果过于强调“结果”,就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尤其是当结果仅靠基层努力难以改变的时候,可能出现应付、造假等现象;如果过于强调“过程”,就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导致“目标置换”,看似材料丰富、成果丰硕,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并未解决。
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一方面,要合理制定政策和目标。东北一位工业领域的基层干部说,比如在工业领域,政策制定者通常更注重项目资金的审批过程,容易忽视资金的实际效果。他认为,上级制定政策时,先要到基层群众中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一项工作的现实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另一方面,要在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前提下,针对性优化过程导向。一是要科学安排考核,改变考核看材料,调研找材料,凡事都向基层要材料的状况,避免把工作检查等同于向下收集材料;二是要探索更为合理的考核制度,强化日常实地督导,多方听取群众意见;三是合理追责问责,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免责的相关政策,为基层干部思想包袱“松绑”。
归根结底,不论是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都要以发展实绩和成效为准绳,都要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衡量,容不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