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熊猫出没”已成为“不是新闻的新闻”,
有山路上散步的,有河边喝水的,还有母子同框的,
大熊猫为何能如此悠闲自得?
因为它们有了自己的家——大熊猫国家公园。
人工繁育攻克“三难”,野化放归壮大种群数量,
从碎片化栖息地到国家公园,
从“九龙治水”到统一管理,
几代人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奉献着智慧与青春,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如今,在大熊猫“伞护”下,
整个生态王国愈发生机盎然,
有雪豹、云豹、金雕等食肉动物,
也有岩羊、羚牛、毛冠鹿等食草动物,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2020年工作人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发现了兰科植物新种卧龙无柱兰(左上);2021年1月2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岩羊(左下);2021年8月1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右)。新华社发
巴朗山雪莲、长芒凤仙花等植物新种也陆续被发现。
生态变好了,村民们受益,
他们改变传统“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
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并自发组队巡山护林,守护绿色家园。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内,一只大熊猫在架子上休息(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在这个“公园”里,
万物生灵,美美与共,
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点击链接,阅读详版:
文字记者:杨三军、张海磊、余里
视频记者:萧永航、杨进、陈居伟(报道员)
海报设计:孙瑶、杨进
新媒体编辑:王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