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近40名专家跳槽大医院,如何守住小医院的“基本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图/微信公众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图/微信公众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近日,一则“近40名专家跳槽郑大一附院”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5月20日,有媒体向相关方医院核实此事,得知情况属实。

而针对业内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讲规则挖人”的指责声音,该医院回应称:非常重视该情况,正在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回应,有结果后会第一时间发布。另据媒体报道,当地省卫健委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已经发函叫停“挖人”行动。

强势“挖人”会造成

“一强多弱”尴尬局面

假如仅仅站在郑大一附院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惜花重金招揽紧缺医学人才,对其自身发展当然是十分有利。因为,患者看病喜欢“慕名而来”,专家大量聚集,势必带来更多患者到此就医,医院的营收将大幅提升,医院聘请专家的那些花费,或将获得数倍的经济回报。

如此强势“挖人”,会让医院在“百强医院排行榜”等榜单上的排名更加靠前,专家所在的科室也更容易成为“最强科室”,医院技术能力与诊疗量就会双双提升,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随着门诊与住院患者大幅增加,诊室与床位就会日益显得紧缺,医院的扩建压力将越来越大。就拿郑大一附院来说,该院此前的几次扩建,均与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有关。倘若照此趋势发展,这样的矛盾势必会再次凸显。

况且,这种大医院对小医院人才所形成的长期虹吸,无疑会在客观上造成基层医院人才的大量流失,进而造成“一强多弱”的尴尬局面,进一步加剧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不平等现象。这也是此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在讨论此事的过程中,无需对任意一方进行过度指责。毕竟,从郑大一附院的角度看,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实力;而从这些医生的角度看,集体“跳槽”的背后,无非是为了拿到更好的待遇。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无可指摘。

不做医疗“大卖场”

不能全凭大医院自觉

实际上,更值得关注的,是此事所暴露出的我国医疗体系中的深层矛盾,那就是,小医院如何才能留住人才?

近年来,为了化解人才紧缺难题,很多基层医院开出了优厚条件,比如给编制、给高薪、给住房或发放不菲的住房补贴等。但即便如此,仍然招不来、或者留不住人才。甚至有时候不仅揽不到紧缺人才,恐怕连自己培养的人才这个“基本盘”也守不住。

强化基层医院的人才留存率,也因此成了医改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等现象才能得以化解。

在过去,强化基层的主要着力点在基层,比如制定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基层的财政投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等。这些措施让基层医疗机构越建越漂亮,医疗设备也日益先进,但人才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而值得思考的是,医疗人力资源总量有限,假如不控制大医院的规模,强化基层的医疗资源就不会有来源。也因此,为基层医院做加法,应该以控制大医院的规模为前提。

当前,一些眼光长远、顾全大局的大医院其实已看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相应行动。比如,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2018年起,就决心不做医疗“大卖场”,已分几次砍掉了数千张床位。

但严控大医院的规模,也不能全凭大医院自觉。大医院扩张虽然对全局不利,但对当地有利,受利益驱使和政绩考虑等因素影响,大医院或明或暗地扩张规模就很难避免。

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人社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这为大医院的发展给出了指引。

因此,接下来,医疗强基层的2.0版,需要将精力放在严控大医院的规模上。为大医院制定规模标准、划出规模红线。如此才能让大医院集中精力看重病、难病,并搞好教学与科研,并让中小医院有人可招、有活可干。确保大医院规模逐渐得到控制、基层医院逐渐变强,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着力抓好各项工作,不能大搞“一刀切”,要给大医院适当的弹性改革空间,相关管理机构不能“大事小事一把抓”,为了完成相关指标而刻意削弱大医院的实力,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要是这样,那便违背了医疗改革的初衷。

撰稿/罗志华(医疗工作者)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相关阅读:
提醒 津南暂停堂食一天!这些场馆暂停开放! 解封不解防!北京朝阳又有一批区域解除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