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山寨证书”说“不”:国内众多媒体齐发声

澎湃新闻持续关注“山寨证书”打假一事。

近日,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根据公众反映的江苏某公司组织颁发所谓注册职业资格证书问题发布声明说,该公司以“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名义颁发“注册职业资格证书”,不属于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也不是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

与此同时,人社部、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针对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开展“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

5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内众多媒体近期已相继发声,对“山寨证书”say no。

“令人眼花缭乱的‘山寨证书’,加剧着考证群体的困惑,冲击着正规职业证书培训市场,”全国总工会旗下《工人日报》5月11日就刊文指出,职业考证领域的乱象,与培训和发证主体不乏“李鬼”有关。在人社部《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中,要求“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其中,职业技能等级的认定权被下放,这成为被某些机构碰瓷、滋生“山寨证书”的重灾区。尤其是某些机构在广告宣传上刻意曲解国家规定,冒用正规机构名义,违规使用“中国”“全国”及国徽等字样和图案,增大了“山寨证书”的迷惑性。

《工人日报》文章认为,很多人对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调整、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变动等情况并不了解,叠加就业难时的“证多不压身”、从众报考等心理,某种程度上给“山寨证书”提供了机会。

对此,《工人日报》文章认为,职业证书是对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技能认可,国家放权让社会机构开展技术技能类培训和发证的初衷,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提升职业技能的通道。某种意义上说,培训和发证的秩序与公平,关乎整个职业就业生态的健康与稳定。整顿职业考证乱象,有赖于有关方面的持续努力,不能让某些机构绕开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另搞一套、损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权威性、扰乱衡量职业技能人才的标准、冲击现有的职业及就业环境。

如何坚决治理“山寨证书”,避免“李逵退出、李鬼横行”,得到了人社部主管的《中国劳动保障报》关注。该报指出,开展“山寨证书”专项治理是推动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放管服”改革还要求“优化服务”,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依法备案、运行规范、社会认可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为劳动者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有效弥补职业资格特别是准入类职业资格大幅取消后留下的人才评价缺口。

民有呼,国有应。对于“山寨证书”乱象,群众苦之已久,社会唾之已久,舆论抨之已久。

《中国劳动保障报》文章认为,必须从巩固国家“放管服”改革成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把握“山寨证书”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放管结合、标本兼治,坚决刹住这股歪风邪气。要相信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多措并举以更大力度推进专项治理工作,为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去除顽疾,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我国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

最近正值招聘季,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证书”吸引了不少求职者的眼球。

中国经济网5月11日就从招聘季谈到了对“山寨证书”的治理问题。文章认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加入了“考证大军”的行列,希望通过掌握更多技能提升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需求催生了“考证”热潮,但年轻求职者毕竟缺乏社会经验,再加上求职心切、想要走捷径等心理,给不法机构提供了可趁之机。

中国经济网文章指出,针对网络上发布的相关内容,各地网信部门与人社部门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及时清理违法违规信息,对处置的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和账号以及查办的典型案例要适时开展宣传曝光。针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求职者,有关部门可以主动与高校合作开展就业宣传教育,以帮助这一群体正确认识就业压力,及时甄别“山寨考证”,避免被“李鬼”牵着鼻子走。

保障职业资格评定的“务实化”,让“山寨证书”和“山寨机构”失去市场。中青评论在援引了新华社、澎湃新闻的报道之后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相关治理还需要真正常态化。

一方面,在校外培训市场遭遇整治后,一部分机构转型为职业教育培训,这个赛道可谓越来越热闹,其中是否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乱象,包括违规发放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值得警惕。对于相关边界,需要相关部门依据现实情况给予及时厘清。如此既有利于促进校外培训机构的顺利转型,也可减少考证者上当受骗。

另一方面,职业资格考试和颁证居然衍生出一个不可小觑的灰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或也反映出非理性的“考证热”依然存在。近些年,随着相关改革的推进,一大批职业资格被取消,但是,一些机构仍在利用信息不对称,继续批量发放已被取消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是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外“巧立名目”,“发明”一些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此,推进相关治理当然很有必要,但也需要非理性的“考证热”降降温,别再迷恋“证书为王”了,如此才能少入坑。

对此,中青评论呼吁,应该倡导用人单位在招聘、选人时,减少对于证书的依赖,给予求职者更为明确的预期。同时,企业作为用人的主体,更加了解选人用人的实际,在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方面,有着诸多的优势,对此,应该进一步为企业自主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红网近日也刊发评论呼吁多方重视“山寨证书”问题,文章提出,报考者选择考证时首先要清楚地明白个人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考取的证书,尽心的准备考试;学校应当帮助学生辨析什么证书该考,什么证书是不具价值的;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的考证机构,维护考证环境的清白。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相关阅读:
稳经济之投资消费 李迅雷:经济增速下半年有望显著上升 上海5月10日各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