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国禄,字廉孺,广西桂平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福建海澄知县,历任广东惠州、湖广岳州、四川重庆等地知府,著有《有若篇》《南津古渡》《白石洞天》。“铁骨冰心”是其继任余应桂对他的赞语。
铮铮铁骨,不畏强权。对上,龙国禄敢于硬着脖子和强取豪夺对着干。在福建海澄任知县时,海澄是明代漳州府的属县之一,海澄月港是当时全国唯一可以到东西洋贸易的合法港口。万历二十七年(1599)闰四月,明廷派税监高寀到福建督理税务,高寀对民脂民膏强取豪夺是出了名的,富庶的月港自然难逃其魔掌。面对这个炙手可热的“钦差大臣”,龙国禄毫不畏惧,和他分庭抗礼,不卑不亢,还严令部下“不得听高寀使唤”,并缉拿那些为高寀卖命的不法之徒,让高寀在海澄县没有帮凶。对此,高寀恨得咬牙切齿,向漳州太守韩擢告状,并扬言要上疏给皇帝“劾其阻挠”。后经韩擢劝说才作罢。对下,龙国禄能够挺起腰杆对违法乱纪说不。对于那些欺压善良百姓的豪强和玩弄文字、曲解法律的刀笔之吏,一旦触犯法律,龙国禄则是“朝发而夕逮治之”,及时加以惩治,干净利落、毫不手软。
赤子情怀,勤政为民。当时海澄建县仅30多年,由于历史原因,海澄县禾平庄的田赋要交到邻近的龙溪县,管理不便而且有胥吏从中舞弊,百姓苦不堪言。龙国禄得知后极力向上陈情,最终田赋归海澄县,让百姓免受了盘剥的苦。类似的事还有另外一件,因距离海澄县相对较近,当时仍归属漳浦县的镇海卫(清雍正十二年才划归海澄县管辖)所需的粮草等军需物资都是向海澄县民征收的,无形中加重了海澄县百姓的负担,龙国禄向上呈报,积弊终于在之后得到解决。龙国禄的所作所为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惜任期不久,他竟然因为“不善媚故”被调离海澄县。离开那天,海澄的士农工商,全部歇业。父老乡亲扶老携幼,紧紧跟在他的后面,依依不舍,“攀辕卧辙数百里”才返回。这个感人泣下的送别情景被当时的画师绘成了一卷《闽海攀辕图》。
清廉为本,淡泊明志。海澄月港作为当时东西洋贸易的港口,航海贸易所得的利润非常丰厚,但海澄的“肥水”没有流进龙国禄的腰包,乾隆版《海澄县志》称他“近脂膏而不自润”。上任之始,他不给任何人钻空子的机会,谢绝一切常例。他在县署内东偏建一书房,室中惟图书数卷而已,自名“如水斋”,以此明志。此外,他给县衙头门上谯楼的“太清钟”写的铭记中提到希望能“孳孳为善”,以此“奠千百载之波澄”。龙国禄的仕途不高,但为官清廉,在各地史籍中有着不错的官声,对他的记载也是十分重墨。龙国禄的继任余应桂专门写了《请祀龙令君奏记》,请求将龙国禄祀于名宦祠以示纪念,认为他“铁骨能支,冰心自映”,称赞他是“真风骨、真清廉、真慈爱”之人,祀于名宦祠当之无愧。
龙国禄坚持正义、不畏强权,清正廉洁、一心为民,虽然当时的官场环境下,备受打压,三历知府,也没能再上一层,却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硬骨头”的清官。(藤县纪委监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