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5月8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 平均年龄78.9岁

总台记者从今天(9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5月8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415例、危重型80例。

5月8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平均年龄78.9岁。11位患者合并有多种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及晚期肿瘤,包括晚期肝癌、胃癌、淋巴瘤以及肝硬化失代偿、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不全、阿尔兹海默症、脑梗死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糖尿病等。11例死亡病例中,有2例曾接种过新冠疫苗,其余均未接种新冠疫苗。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或恶性肿瘤。

发布会要点汇总

上海:昨日本土病例出院645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8069例

总台记者从今天(9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昨天,上海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645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8069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由社区妥善做好接返工作。

此外,截至5月9日9时,这次疫情上海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797242例,均已落实管控。

上海:5月8日最新“三区”划分防范区46464个

总台记者从今天(9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阶段,上海开展了基于三区划分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根据筛查结果,5月8日全市共划分封控区9829个,涉及人口数230万;管控区18281个,涉及人口数362万;防范区46464个,涉及人口数1737万。

在昨天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每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会上,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以更高标准检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会议部署了要进一步优化现场流调和密接判定工作,科学判断,不能简单化一刀切;在流调溯源上要下更大功夫,及时找出风险源,切断社区传播;要更加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了解群众诉求,掌握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更大努力。

上海此轮疫情共收到各类援助生活物资18915吨

今天(9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此轮疫情以来,上海市商务委和上海市合作交流办成立了援助生活物资的工作专班。截至5月8日,工作专班共收到各类援助生活物资18915吨,包括蔬菜、水果、肉、大米、方便食品和水等,此外还有各个区对接地区援助的各类生活物资。目前这些援助的生活物资全部发放给了上海市封控时间较长的街镇居民、重点的人群和抗疫一线的人员等。

上海已有超过2600家药品零售门店恢复经营

今天(5月9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就如何满足市民配药需求的相关举措做了介绍。

赵丹丹表示,近期,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正在逐步恢复日常医疗服务:门诊、住院以及互联网医院“应开尽开”,急诊服务从不间断;上海全市2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近7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做到了每周五天的开诊服务。随之而来的,广大市民的配药需求也在同步增长。为了让市民更快、更快捷、更安全地获得药物,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针对不同情形,提供了相应的配药渠道:

一种是线下配药服务。由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配药服务。医疗机构开设了一站式配药便民门诊或者简易门诊;对精神类、肿瘤治疗等特殊专科类药品,开设了“绿色通道”专窗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长处方服务,最多可配3个月的药量;同时,普遍开设了志愿者“代配药”窗口,将社区药品目录提供给居村委,居村委做好居民用药需求收集,由“代配药”志愿者协助居民配好常用病、慢性病用药。

另一种就是线上配药服务。在“健康云”App上开通了“我要配药”专区,为广大市民提供“一键续方”“复诊配药”“在线咨询”三大便民服务功能。4月12日开通以来,“我要配药”专区招募了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的600多名医师和药师,累计提供线上预约与咨询服务大概40余万人次,开具处方13.5余万张,药品送达10.5余万单,最初每天开具处方其实只有200余张,药品配送200余单,增加到现在最高一天可以开具处方11000张,药品配送达到8000余单。同时,针对“一老一小”配药难问题,平台已支持18周岁以下及60周岁以上人群的亲属代配药以及志愿者代配药的服务功能。

除此之外,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也在持续推进零售药店恢复经营并向社会公布名单,努力释放药店社区药品供应服务功能,上海市民可选择就近药店购买药物。截至5月8日,上海市已有超过2600家药品零售门店恢复经营。

疫情以来,由于上海市配药需求旺盛、物流配送能力相对有限,造成广大居民收到药的时间比较偏长,为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优化配药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市民的就医配药需求。同时,在这里也特别提醒各位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配药的参保市民们,要带好社保卡(含医保电子凭证)进行直接结算,减少垫资压力并免去事后报销的麻烦。

封控久了情绪波动怎么办?上海刚刚通报,信息量很大(中国基金报)

来关注下今天上午10点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上海5月8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 平均年龄78.9岁

进一步优化现场流调和密接判定工作,在流调溯源上下更大功夫

今天(5月9日)上午举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5月8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22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625例。322例本土确诊病例中,92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230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362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中,3616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9例在相关风险人员筛查中发现。在9例阳性感染者中,1例在管控区筛查中发现、8例在防范区筛查中发现。

上海5月8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 平均年龄78.9岁

截至5月8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415例、危重型80例。

5月8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平均年龄78.9岁。11位患者合并有多种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及晚期肿瘤,包括晚期肝癌、胃癌、淋巴瘤以及肝硬化失代偿、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不全、阿尔兹海默症、脑梗死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糖尿病等。11例死亡病例中,有2例曾接种过新冠疫苗,其余均未接种新冠疫苗。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或恶性肿瘤。

截至5月9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797242例,均已落实管控。

昨天,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645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8069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请社区妥善做好接返工作。

近阶段,我们开展了基于三区划分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根据筛查结果,5月8日全市共划分封控区9829个,涉及人口数230万;管控区18281个,涉及人口数362万;防范区46464个,涉及人口数1737万。

在昨天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每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会上,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以更高标准检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会议部署了要进一步优化现场流调和密接判定工作,科学判断,不能简单化一刀切;在流调溯源上要下更大功夫,及时找出风险源,切断社区传播;要更加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了解群众诉求,掌握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更大努力。

除医院外,还有其他渠道满足市民配药需求吗?

有记者提问,如何满足市民配药需求,除了医院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渠道?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近期,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正在逐步恢复日常医疗服务:门诊、住院以及互联网医院“应开尽开”,急诊服务从不间断。随之而来,广大市民的配药需求也在同步增长。为了让市民更快、更快捷、更安全地获得药物,我们针对不同情形,提供了相应的配药渠道:

一种是线下配药服务。由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配药服务。医疗机构开设了一站式配药便民门诊或者简易门诊;对精神类、肿瘤治疗等特殊专科类药品,开设了“绿色通道”专窗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长处方服务,最多可配3个月的药量;

同时,普遍开设了志愿者“代配药”窗口,将社区药品目录提供给居村委,居村委做好居民用药需求收集,由“代配药”志愿者协助居民配好常用病、慢性病用药。

另一种就是线上配药服务。在“健康云”APP上开通了“我要配药”专区,为广大市民提供“一键续方”、“复诊配药”、“在线咨询”三大便民服务功能。

4月12日开通以来,“我要配药”专区招募了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的600多名医师和药师,累计提供线上预约与咨询服务大概40余万人次,开具处方13.5余万张,药品送达10.5余万单,最初每天开具处方其实只有200余张,药品配送200余单,增加到现在最高一天可以开具处方11000张,药品配送达到8000余单。

同时,针对“一老一小”配药难问题,平台已支持18周岁以下及60周岁以上人群的亲属代配药以及志愿者代配药的服务功能。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持续推进零售药店恢复经营并向社会公布名单,努力释放药店社区药品供应服务功能,市民可选择就近药店购买药物。截至5月8日,全市已有超过2600家药品零售门店恢复经营。

疫情以来,由于全市配药需求旺盛、物流配送能力相对有限,造成广大居民收到药的时间比较偏长,为此,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配药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市民的就医配药需求。同时,在这里也也特别提醒各位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配药的参保市民们,要带好社保卡(含医保电子凭证)进行直接结算,减少垫资压力并免去事后报销的麻烦。

外省市驰援上海的生活物资,如何分配?

有记者提问,本轮疫情以来,外省市驰援上海抗疫,送来各种生活物资,对于这些生活物资有没有相关统计?上海是如何分配发放这些物资的?

市商务委总经济师罗志松表示,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各兄弟省区市纷纷伸出援手,紧急筹措各类生活物资援助上海。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各兄弟省区市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

上海5月8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 平均年龄78.9岁

为做好这些援助生活物资的接收及管理,市商务委与市合作交流办成立了援助生活物资工作专班。截至5月8日,工作专班收到援助生活物资18915吨,包括蔬菜、水果、肉、大米、方便食品及矿泉水等。此外,还有各区对接地区援助的生活物资。目前,这些援助物资已发放给本市封控时间较长的街镇居民、重点人群和抗疫一线人员等。

为加强援助生活物资管理,工作专班制定了接收工作方案和调配管理办法,对援助生活物资的接收、调配和分发等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尊重援助方意愿,将援助物资配送到居民等受援者手中。

为提高援助生活物资发放效率,工作专班事先与各省市援助单位进行了沟通,将援助生活物资尽量做成可直接发放的小份包装,缓解基层人手紧张的局面;或将各省市援助生活物资直送各区街镇接收点,减少装卸环节。

同时,各区、各接收单位也在全力完善援助生活物资管理,力求做到台账清晰、分发及时。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援助生活物资的全过程管理,继续加快将援助物资送达市民手中。

上海基层如何配送保供物资?

有记者提问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乐书记,现在上海已经发放了多轮保供物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你们街道如何做好物资采购、配送和发放等工作的?

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乐跃明介绍,凉城新村街道共有25个居民区4万余户家庭,有9万居民,为做好疫情期间社区居民的生活物资保障工作,虹口区以区商务委、虹商集团为共同牵头人,以虹口足球场为保供基地,建立区级保供枢纽。

上海5月8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 平均年龄78.9岁

对保供物资进行集中统一采购、并统一进行质量把关,大大缓解了街道在物资采购和配送方面的一些压力,尤其是质量把关的压力,让街道能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保供物资的配送和发放。

4月以来,凉城新村街道根据保供需要成立了生活物资保供专项小组,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抽调力量,同时调动社会各方和社区志愿者力量,有序推进生活物资保供。

截至目前,累计配送各类物资6轮次,共计发放50万余份生活物资,涵盖米面油主食、蔬菜、肉类、水果及牛奶等,基本满足了凉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做法有:

一是建立“三级保供”+“三级配送”机制。在区级保供枢纽基础上,街道设立“二级保供仓”,作为街道专门的保供中转站,用于统筹调配街道层面的保供物资,缩短社区所需物资的运输距离,提高配送效率。25个居民区为“三级保供点”,主要承担社区保供职能。在配送方面,通过“街道-居委-楼栋”“三级配送”体系,居委干部、市区机关干部、楼组长、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将各类保供物资“无接触”送到千家万户,实现物资“即时配送”的目标。

二是提倡物资分配“三优先”。街道排摸各小区基本情况,针对不同居委、不同小区制定个性化保供方案,确保“三类人群”优先配送。第一类是阳性感染者较多的小区居民优先配送,第二类是独居、高龄老人、残疾人家庭优先配送,第三类按照封控楼栋按照“先封控先发放”原则优先配送,使封控楼栋可以安心配合封控。

同时,街道注重配送不留死角,为滞留园区、门面房、酒店式公寓等区域的相关人群,积极配送了方便面等即食类食品,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一万余份。

三是把好物资安全“三道关”。把好质量关,街道安排力量对每日每批物资的质量、有效期等开展随机抽检,对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物资及时进行检查、替换,保障合格的保供物资安全送达居民手中。

把好运输关,设置进出车辆及物品的集中消杀区域,对运输车辆和场地严格执行每日消杀,并做好消杀记录。把好人员关,对运输人员实行“1+1+1”管理,即安排1处集中住宿、每日上岗前开展1次抗原自测、每日离岗后开展1次集中核酸检测,保障保供人员安全。

封控久了情绪波动,怎么办?

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陈俊表示,封控已经持续一个多月,市民朋友们在家难免有些情绪问题,其实这是长期压力之下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长期压力大、应激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或者是烦躁的情绪。

上海5月8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 平均年龄78.9岁

出现这些情绪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应该都是轻度的、持续时间短的、对生活影响比较小的,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回归正常。只有少部分人会出现持续比较长时间的问题,症状会比较严重,对生活影响比较明显,针对这部分情况要及时关注。

鉴别重点就是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是否可以自我调整,如果市民朋友们发现自己困在这些情绪当中难以自拔的时候,那么不要犹豫,应该就近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帮助。

如何自我调整?陈俊给大家6条小建议:

1、暂时离开应激源是安全的: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暂时离开应激源,可以使用“安全屋技术”,也就是说给自己安排一个私有的空间和时间,在那个小空间里自己是安全的,可以暂时不受外界的打扰,不用去想令人头痛的问题,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维持心境的稳定。

2、避免信息过度暴露是合理的: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心情不好再接触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会加重情绪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控制好信息的摄取量,学会辩证的、科学的看待信息,倒不如放下手机,增加一些娱乐或者锻炼的时间。

3、自我和相互的激励和肯定是温暖的:当我们内心正能量越来越少的时候,非常需要自我的肯定,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或者面临的困难,更要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可能解决的方法。同时,来自朋友、工作团队,大家之间的相互鼓励和肯定支持也很重要,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可以为我们内心正能量充电,避免耗竭。

4、保持联络交流是重要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封控时间长,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离开家人时间长,难免出现分离的内疚情绪。由于自己要在防疫一线工作,无法照料家人,担心家人的安危,容易出现内疚自责。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保持与家人的联络,让家人安心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安心。

5、让自己忙起来是有力量的:尽量让自己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让自己忙起来。合理安排时间,既要有学习工作时间,也要有放松娱乐时间,培养兴趣爱好,适当锻炼和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焦虑。

6、坚定信念和信心是必须的:消除压力来源是最好的办法,但人的能力有限,且易受客观环境影响,所以信念就变得非常重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无疑是最佳的减压手段。此时此刻,信心比金子更重要!

相关阅读:
封控久了情绪波动怎么办?上海刚刚通报,信息量很大 张雨浦代理宁夏自治区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