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日电题:奔波在黑土地上的“泥腿子专家”——梅园雪的农技推广人生
新华社记者刘懿德、郑钰
推广面积590万亩,增产达10亿斤,每年节水逾6亿立方米。这些“超级数字”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牧局党组成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梅园雪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解决农民生产面临的问题,梅园雪每年下乡200多天,“土里来、土里去”,因总是“灰头土脸”的样子,她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泥腿子专家”。
4月20日,梅园雪(图中手持话筒者)为农民讲解整地作业的注意事项。(司源摄)
她获得的荣誉多不胜数: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但最让她引以为傲的是她带领团队独创的浅埋滴灌技术,一举在通辽这个缺水的商品粮基地,解决了增产、节水、环保间的矛盾。
这个技术的诞生,源于梅园雪与一名农民的对话。2010年,当地已在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以此实现节水增产。“膜下滴灌好是好,但残留地膜也越来越多,以后地要是种不成了,我可要找你们。”一名农民对她说的一句话,一下点醒了正热衷推广这项技术的梅园雪。
膜下滴灌虽然节水增粮了,最后却把土地祸害了。她说:“这不是刚解决老问题,又引发新问题吗?”梅园雪决心破解这个难题。之后,无论白天在地头上,还是晚上在回家的路上,她总在不停地琢磨。“突然有一天,我一下开窍了。”她说,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完全可以浅埋铺设可回收的滴灌带,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有了想法,梅园雪说干就干。2012年春耕时,在一块70亩的地里,她在地表下六七厘米处埋设滴灌带。“每次浇水,都很紧张,就担心滴灌带出问题。”好在提心吊胆一个夏天后,浅埋滴灌运转顺畅。
试验大获成功后,立即推广。到2015年时,已有20多万亩耕地使用浅埋滴灌技术。在此过程中,梅园雪还与同事们对覆膜播种机进行了50多次改造,打造出全新的“浅埋滴灌精量播种机”,可同时完成播种、铺管,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通辽市已建成590万亩以浅埋滴灌为主要技术的高标准农田,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舍伯吐镇茂仁格根仓嘎查村民冯九斤说:“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浅埋滴灌技术种玉米,节水省肥,环保增产,梅主任可真了不起!”
扎根农业32年,梅园雪主持参与30多项农技试验推广项目,为农民解决了一个个棘手问题。当地出现大规模虫害,她带领大家“虫口夺粮”,着手建立虫害测报队伍;当地农民一度使用单一的氮肥,土地板结、产量低下,她带人采集土壤样本,主持建立了“土壤施肥查询指导系统”,成为科学施肥指南……
如今,梅园雪仍然在黑土地上奔波,她眼下最关注的是盐碱地改造。“在项目支持下,2万亩盐碱地改造成效显著,玉米亩产由不足千斤,增加到一千六七百斤。”梅园雪说,全旗盐碱地近200万亩,“我的奋斗目标是,尽快大面积推广项目区的技术成果,让所有的盐碱地都成为高产田。”她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