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红色留声机——第二十一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现代化探索

来源:南京理工大学

嘉宾介绍

红色留声机——第二十一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现代化探索

张承宇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在《读书》《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电影》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承担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项,出版专著3部。

农业现代化探索

1949-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当时,国内还没有全境解放,抗美援朝战事又起。农业方面,长期的战乱带来了严重破坏,存在劳动力不足、耕畜锐减、农具损坏、耕作粗放,以及品种退化、交通阻碍贸易、灾荒频繁等诸多困难。

面临着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两大任务,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提出:“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须发展。”(毛泽东)“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周恩来)

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多方谋划,主要实行了以下措施,着力恢复农业生产。

01

土地改革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积极性。

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的农民

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的农民

02

组织生产互助

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生产互助摆脱困境。贫苦农民虽然有了土地,但不少人缺乏牲畜、农具、生产资金。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持的原则,1952年底,全国有近40%的农民参加了各种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

开展生产互助的农民

开展生产互助的农民

开展爱国丰产运动。1950年底,全国开展抗美援朝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山西农村地区自发开展爱国丰产运动,在中央的号召和肯定之下,这一运动全面铺开。

兴建国营农场。试验改进农业技术和使用新式农具,再向农民示范,并给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以技术上的援助和指导。

建设国营农场的劳动者们

建设国营农场的劳动者们

03

科学增产

文化扫盲。举办夜校、冬学等扫盲运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民能够较快接受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扫盲运动中使用的识字课本

扫盲运动中使用的识字课本

增修农具。大力增补旧式农具(如步犁等),截至1951年初步解决了农具不足的困难。同时试制新式农具,如新式步犁、棉花条播机、除草机等。

1951年,全国共增补旧式农具5900多万件

1951年,全国共增补旧式农具5900多万件

推广良种。1950年2月,农业部发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提出“开展群众选种运动建立品种改良制度,保证五年内完成良种普及计划。”

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合理利用地力和气候条件,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如推行种植多种高产作物,遭灾区种植避灾保收作物,低洼易涝改种早熟和耐水作物。

普及良种的手册

普及良种的手册

04

向农村倾斜的经济政策

加强城乡物资交流。政府召开土产会议,举办庙会、骡马大会等活跃市场。下乡收购土特产品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再带着工业品下乡,城乡贸易逐渐展开。

热闹的城乡贸易

热闹的城乡贸易

恢复改善交通运输活跃贸易。以铁路为例,通过修复、改建和新建,至1952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两万四千多公里。

红色留声机——第二十一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现代化探索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改革农业税收。改摊派为依率计征。农民开垦荒地所获,一定时期内免交农业税,熟地收获量超过常年产量的仍按常年产量计算纳税。

增加农业投资贷款,强调科学合理使用。农贷要“专款专用,扶助专业,力求贷款用于生产上,反对平均分配及作赈灾之用。”

红色留声机——第二十一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现代化探索

当年的农贷借据

05

抗洪防灾,水土改良

组织抗灾救灾。1950年2月,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方针定为“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以必要的救济”,做到防灾与救灾两结合。

兴修农田水利。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毛泽东的四次批示直接推动了新中国江河治理工作的展开,治理工作分为全流域根本治理,防御性工程和兴修大量灌溉工程。

1950年七八月间,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

1950年七八月间,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

改良土壤。对黄泛区、盐碱地、黄土区及沙漠风蚀区进行土壤改良或水土保持。同时增加肥料来源,改良肥料处理和使用方法。

防治病虫害。以蝗灾为例,1951年6月,中央确定“打早、打小、打了”治蝗方针。成立专门治蝗领导机构,建立责任制;建立蝗灾侦查、预测预报制度;科学捕蝗,药械治蝗;广泛动员民众灭蝗。

结语

经过全国上下三年的齐心奋斗,农业生产恢复成效显著:1949-1952年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5.33%,三年共增长53.4%。农民净货币收入增长86.7%,消费品购买力增长近80%。农作物增产还有力地促进了轻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重大作用。

这三年,也是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点,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启示: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合力下,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动态调整以实现更大经济效益;农业、工业、商业互相配合,保障生产与流通;科技金融助力农业发展,促进效率与公平。

农民问题是贯穿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各个时期的中心问题之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通过领导农民运动、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解放农村生产力,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亿万农民摆脱贫困,朝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大步迈进。

红色留声机——第二十一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现代化探索

首个!宁夏大学“博雅书院”在中卫校区揭牌成立 抢占先机!渝北布局元宇宙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