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青年表现出‘低欲望’‘躺平’姿态来拒绝社会恐慌,算得上一种维护自身尊严的心理调适。也即是说,青年人用一种可控的、异化的方式,用一种‘最低限度的满足’来进行自我防卫与自我价值满足,同时来对抗外部强大的社会压力。”
近期,刊发于《中国青年研究》的一篇文章指出,可以将“低欲望式躺平”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的觉醒式躺平”,另一种是“被动的紧缩式躺平”。
文章认为,前者以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复杂的外部社会,更善于自我价值调整,他们并非真正向外部社会妥协,而是在洞见生存不易之后进行生存法则调整,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一些人人生境界提升、“看透红尘”,用更洒脱的心态面对社会与人生。后者则相对消极,是一种无奈后的妥协,而这种妥协同样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彻底地向社会妥协,开始“永久式躺平”,成为“废青”“躺尸”,所谓的“三和大神”即是如此;另一种是战略性地向社会妥协,“躺一会儿歇一会儿”,不是要停止奋斗或无脑式反对奋斗,所谓的“白领式躺平”即是如此。“觉醒式躺平”与“战略性躺平”是反鸡汤式的、间歇式的、躲避内卷式的“躺平”,是一种人生奋斗战略,也是一种反省后的主体重建模式。
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1BKS002)、苏州大学人文社科优秀学术团队项目“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RW0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是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宋德孝和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别杨杨。
当代青年真的是“低欲望”吗?多少青年属于“低欲望”?
这篇文章指出,事实上当代社会是“高欲望”的消费社会,“低欲望”本质上是青年对于“高欲望”社会的矫枉过正,是一些青年由于求而不得而通过自我心理建构来压抑需求的一种异化表现。如果望文生义地、武断地认为当代青年真的是“低欲望”或“无欲望”,那很难正确把握青年的需求世界,也很难真正理解青年、关心青年。
文章呼吁,对于消费社会时代,青年文化中既表现出“低欲望”需求的一面,又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物质化享受的一面,要有辩证全面的认识,不能只执其一端。事实上,两者恰恰是辩证的矛盾关系。某些青年之所以选择“低欲望式躺平”,恰恰是因为其需求无法得到尊重和满足而不得不选择自我贬损。反之,如果青年的多元需求可以得到尊重和满足,那么,包括“低欲望躺平主义”在内的各种“颓废型”文化都将失去存在的空间和意义。
文章还建议,要辩证看待包括“低欲望躺平主义”在内的消极青年文化。“低欲望躺平主义”有其客观缘由,一些青年选择“低欲望”和“躺平”,也有其积极意义。因此,对其不可一概而论,而要批判性引导其价值走向,鼓励青年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社会问题,并积极走出舒适区去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要重塑积极的青年价值观,消除其价值迷惘和困惑。在消费社会丰富的物质产品与文化供给面前,青年极易迷失自我,陷入价值迷惘和价值虚无之中,因此,要积极培养青年对主流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等。
文章还指出,有些青年选择“躺平”“丧”“佛系”多为被动和无奈之举,是求而不得心境下的一种“软反抗”和劳而无功的“无力感”呈现。因此,回应青年的时代声音,解决青年切身需求,为青年创造宽松的生存空间,开拓青年发展新局面已然摆在我们面前。
为此,上述文章建议:一要推动构建青年发展友爱型社会。也即是说,要为青年创造和谐友爱的社会发展环境,提高青年对社会的“友好度”和“好感度”,从而激发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奋斗的自觉性。例如,面对亟须缓解的青年就业供需矛盾,一方面要依托国家的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创造多元化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着力提高青年自身的发展硬实力,从而形成供需两侧双向发力的青年就业运行机制。
二要推动构建青年发展安全型社会。要构建兼具安全性与发展性的高韧性社会,力促安全和发展并驾齐驱,从而为青年奋斗提供安全空间。例如,要致力在青年关切的劳动安全、环境安全、职业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建设,为青年奋斗创造安全踏实的外部社会条件。
三要努力打造青年发展包容型社会。青年社会生活排斥感和疏离感强,参与社会难、融入社会难等多重现实问题吞噬着青年的奋斗激情,这严重阻碍着青年奋斗精神的构建。为此,要着眼于提高青年社会认同感和参与感,提升青年的社会参与度,赋予其更大的社会参与权和话语权等。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