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平安抵京!揭秘航天员落地后为何无法行走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于2022年4月16日下午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和成员到机场迎接。

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平安抵京!揭秘航天员落地后为何无法行走

平安抵京!揭秘航天员落地后为何无法行走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抵京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抵京

王亚平下飞机后,她的女儿手捧鲜花迎接她,王亚平立刻掏出“星星”,笑着递给女儿。

王亚平女儿接妈妈回家,拿到blingbling的星星超开心。妈妈眼里有泪光,思念和爱尽在不言中。

▲图源央视新闻

▲图源央视新闻

航天员王亚平老家的父老乡亲敲锣打鼓庆祝。王亚平堂妹王庆颖表示,对姐姐太空授课印象最深,常听姐姐父母谈起她小时候事情,“特别可爱的小姑娘现在变成航天英雄”。

在航天员翟志刚黑龙江省龙江县老家,看直播的家人看到翟志刚身影从返回舱吊起时激动鼓掌,当翟志刚对着摄像机挥手时,家人们也热列回应,脸上洋溢着笑容。大哥翟志强记着翟志刚从神舟七号到神舟十三号执行任务时,每一次说“感觉良好”的时刻,这句话对家人来说代表着平安和成功。在分享翟志刚往事时,三姐翟凤兰说“弟弟幽默,让家人感觉快乐”;二哥翟志勇说“他对父母很孝顺”。

▲翟志刚家人庆祝“感觉良好”乘组回家:从神七到神十三在我心中是平安和成功的代号。

实现了飞天梦想的叶光富,和妻子深情相拥。

━━━━━

重返地球后,“迈一步”到底难在哪?

“太空三人组”的身体已适应失重状态,当他们返回地球后,受到地面引力作用,前庭神经、心血管会出现强烈不适,立位耐力下降,产生平衡定向力障碍。强行站立,还可能会摔倒或骨折。

━━━━━

返回舱成功着陆背后:

保护航天员的降落伞是如何制作的?

引导伞减速伞主伞依次打开确保安全落地

航天员在返回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生命保护措施就是降落伞,在返回舱落地前,降落伞是如何工作、来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呢?

首先,返回舱大约在距地面10公里的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这时返回舱速度大概为180米每秒。减速伞工作19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每秒减到40米每秒,然后再减至7~8米每秒。在整个过程中,为避免过载太大,减速伞和主伞并不会一下子全部打开。

平安抵京!揭秘航天员落地后为何无法行走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三号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贾贺:我们有一些收口绳,收口绳也是很关键的,就是我们在飞行过程中,因空气的速度是一定的,如果(降落伞)面积越大,伞衣承受的载荷就越大,容易把伞衣冲破。我们的减速伞和主伞都有一个收口工作8秒的过程,就是要收入8秒钟,然后解除收口。这个是为了降低开伞过载,同样降低整个航天员感受的过载。

为了防止主伞出现故障,返回舱还配有备伞。在返回舱从6公里高度向5公里下降时,如果用时少于预定时间,系统会自动判断为主伞系统工作异常,从而启动备份伞,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降落伞是如何制作的?

对于载人航天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而对于降落伞来说,由于它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开伞就只能成功。所以,围绕安全可靠,降落伞无论是从构型、材料、程序等等方面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力求万无一失。那么面积1200平方米,功能这么丰富的降落伞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总台央视记者李宁:这个就是缝纫车间所加工的产品,它是保障航天员平安返回地球的非常重要的设备之一。那这样的一个降落伞都是工作人员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缝制降落伞的过程。

降落伞缝制车间分为流水区、大伞加工区和零部件装配区,工作人员需要将3000多个零部件和20多幅伞衣进行缝纫加工,做成1200平方米的主伞。

总台央视记者李宁:咱们现在缝制的这个是什么伞?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降落伞产品加工人员王华:载人飞船的(降落伞)。

总台央视记者李宁:载人飞船的伞很大,要加工一个伞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降落伞产品加工人员王华:现在我在拉径向带,只能一个人在机器上干,(完成)这个带子的话基本上要一个人一个月。

这间缝纫车间承载着我国所有航天器降落伞的缝制工作。由于航天飞行器降落伞的特殊性,整个制作工程全是由人工来完成。

平安抵京!揭秘航天员落地后为何无法行走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降落伞产品工艺负责人杨霞:机器主要是批量生产,批量的话其实对产品的整个的加工精度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因为它的每一幅、每一环、每一个间距都是有要求的,还是要靠人工的整体的配合,来完成产品的加工。

━━━━━

神舟十三号返回

搜救回收任务呈现三大新变化

据新华社消息,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航天员系统了解到,针对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这次搜救回收任务有三大新变化。

一是航天员出舱方式新。与以往不同的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每出舱一名便被送入医监医保载体,尽可能缩短航天员出舱后在野外环境暴露的时间。

“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身体会发生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变化,给返回后的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任务带来极大挑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吴斌说。

二是医监医保模式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东风着陆场新研发了航天员专用座椅、航天员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医监医保帐篷,形成首选医监医保车、备选充气帐篷、保底使用医监医保直升机的航天员医监医保保障新模式,为航天员度过着陆初期地面重力再适应这一关键时段提供更舒适的环境,为航天员后续身体恢复打好基础。

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任务首次启用第二代医监医保车,车内设施配备齐全,装有温度控制系统等。航天员乘升降梯进入车内,不再由搜救人员抬送。

三是返回时节应对新。这是东风着陆场第二次执行搜救回收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春季返回。针对额济纳旗春季多风沙气候特点,着陆场系统事先开展搜救战法推演,准备大风和沙尘环境救援保护措施。

卞韩城介绍,这次任务,东风着陆场组建了1支直升机分队、1支固定翼飞机分队、1支地面分队共3支专业搜救力量,组建了1支着陆场外围封控分队、1支机动搜救分队、1支搜救预备队,协同完成搜救任务。此外,着陆区周边旗、县政府还组织了数十个民兵分队,为专业搜救力量提供支援。

编辑赵熹辛婧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上海坚持动态清零 做好生活物资供应 一季度我国投资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