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时报
连日来,国内有省市报告多例本土确诊病例存在气溶胶传播。4月13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鹏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更容易造成气溶胶传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的传播途径也明确提出,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公众要提高防范意识,严格遵照戴口罩的防疫要求。
4月12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发布紧急提醒,该区一居民未佩戴口罩到户外某处挖野菜,被同时间在该处停留的1名未佩戴口罩的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
4月10日,浙江宁波市疾控中心发布,当地某确诊病例乘坐自驾车(开车窗、未戴口罩)进入某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刘鹏介绍,气溶胶直径小于100微米,传播距离达1米以上,可被直接吸入肺部。早前新冠肺炎原发病毒主要感染部位是肺部,患者要通过剧烈咳嗽或者飞沫才会使病毒扩散,附着在物体表面造成传播。随着病毒变异,逐渐转移到上呼吸道感染,这就更容易形成气溶胶传播。
刘鹏建议,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这类人员密集、易感人群聚集的场所,开展日常监测也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在隔离点、医院发热门诊和方舱医院进行气溶胶监测,可以有效降低医生和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也可以避免病毒外泄。”他说。
对公众来说,刘鹏建议,防范气溶胶传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封闭的环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