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央援港医院建设者:泥地搭帐篷 “小时制”施工 要和病毒争时间

(湾区同行)中央援港医院建设者:泥地搭帐篷“小时制”施工要和病毒争时间

中新社广州4月7日电题:中央援港医院建设者:泥地搭帐篷“小时制”施工要和病毒争时间

中新社记者程景伟

位于深港交界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正从一片荒滩变为“生命之洲”。在2万多名建设者的日夜努力下,由中央援建香港的应急医院和方舱医院(河套项目)正在快速成型。

图为张洪川(中)正在河套项目现场检查施工情况。(资料图片)中新社发张毅摄

图为张洪川(中)正在河套项目现场检查施工情况。(资料图片)中新社发张毅摄

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援建项目包括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中央援港落马洲方舱设施、生活配套设施三个部分,总用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8.31万平方米。作为项目配套设施的临时钢栈桥于2月27日正式开工,3月5日完工。应急医院一期3月6日正式开工,4月7日移交,充分展示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河套项目的工期,没有按常规以月、天来排,每个工序要精确到小时完成。”来自黑龙江省的“90后”小伙张洪川,是中建八局南方公司河套项目前线指挥长。

为保障项目高效运转,他制定“小时制”施工地图。他明白,这是在与新冠病毒赛跑。

时针拨回到2月24日,这天上午,张洪川还在出差路上,接到相关的紧急电话后,便主动请缨参与赴港援建:“就让我去吧!”

图为张洪川(中)在河套项目施工现场。(资料图片)中新社发张毅摄

图为张洪川(中)在河套项目施工现场。(资料图片)中新社发张毅摄

张洪川此次负责统筹项目机电安装工作。提高施工现场材料预制率,是其团队达成的共识。“从施工方案到材料计划,一次次推翻重来。进场前,就已完成80%的材料预制。”张洪川称,到场内,就能像拼积木一样把它们拼起来,施工更加高效。

河套项目工地与深圳之间隔着一条深圳河。3月6日,连接两地的临时钢栈桥通车。当日凌晨5时许,张洪川乘车前往深圳香蜜湖一站式服务中心,换乘专车后进入河套项目工地。此时,原本的小山岗已被大面积整平,但水电不通,尘土飞扬......

次日,随着帐篷、折叠床、被子等物资陆续进场,张洪川团队在24小时内完成安营扎寨。施工现场没有水,就用洒水车一趟一趟运送日常生活用水;没有电,就用柴油发电机发电,保证前线日常办公。

“这里原本是一个孤岛,没有任何的生活保障。上岛后,我们住宿、办公都在工地帐篷里。”张洪川对中新社记者说。

由于河套项目施工面积逐渐扩大,各个区域可用来居住、办公的场地随之收缩。“同事们陆续经历六七次搬家,场地条件受限时,只能在泥地里搭帐篷。”这一切,张洪川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3月23日凌晨,一场春雨给现场施工带来很大不便。张洪川巡查时发现,10多间帐篷中有3间已经严重积水,路面行走时,泥浆飞溅、泥泞不堪。他一边向同事们嘘寒问暖,了解雨鞋、雨衣发放情况;一边忙着协调挖沟排水和帐篷搬迁......

同事们24小时三班倒施工作业,有时,累得眼皮抬不起来了,就挤在临时板房里眯一会;吃饭时,在工地旁边蹲着将就一下。“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一个要撤退的声音。”张洪川说:“相反的是,大家会为了优化方案而争吵,会为了施工安全而嘶吼,这让我很自豪!”

“我们团队100多名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不到25岁,全部为主动请战,都很能吃苦,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张洪川说。而对他而言,半夜起床处置突发事件,是家常便饭;有时刚吃上几口热饭,就要马上奔赴工地一线。

即便如此,河套项目工地上也不乏温馨的一刻。3月16日晚,工地上手机闪光灯摇曳,在祝福声中,8位铮铮男儿吹生日蜡烛、吃蛋糕,许下“香江无疫、家国平安”的愿望。“寿星”之一的杨敏表示,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4月5日,正值中国传统清明节,张洪川和同事们依然忙碌在工地一线,为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完工交付进行冲刺。“过去近50个小时里,我只睡了几个小时。我们要全力以赴把这个工程做好。”(完)

相关阅读:
安徽宿州埇桥警方:多人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立案侦查 佩洛西若窜访台湾成行,中方如何反制?专家:可采取外交制裁、军事演习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