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对春日最早的文学印象

来自陆游的一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早春雨后,空气清新,放翁客宿京华,适逢春雨,闻卖花声阵阵,叹世事之奇妙与无常。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超过10摄氏度即是春季的开始。”虽然气象学家如是定义道,可人们大街小巷的“寻春”都藏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有人说“春在卖花声里”,有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人说“春在梨花”,而有的人更是偏爱楼底小学斑驳围栏上的迎春,它们都是春的使节,经过文学艺术的反复歌咏,成为镌刻在血脉中的经验,成为载体长期积累形成的自然和文化意象彰显着不同民族的文明。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在所有关于春的作品里,那一纸清明总在默默地唱着一首关于“归”的诗歌。取自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现代的清明节,融古时上巳、寒食、清明三节于一体,具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农耕底蕴。《岁时百问》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北半球日照明显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上升到12℃以上。清明前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谷纳新,是为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农田中素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清明三候分别为“初侯,桐粘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因其深厚的农耕与文化底蕴,清明的食俗亦风味别具,馓子、发糕、麻糍、碧螺春等都是清明前后特有的美食,但我的最爱却是祖母的青团。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道:“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祖母的几十年都面朝着黄土,只上过村里的小学,没读过《随园食单》,不过她从祖辈那儿继承了异曲同工的制作方法: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再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将其揉入糯米粉中,做成碧绿色的面胚。随后将面胚分成数个大小均匀的面团,搓成圆润的碗装,包入豆沙馅和糖猪油丁,再搓成圆球。在蒸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20分钟即可出笼。

在人生的前十几年的清明节,我最爱的不是踏青扫墓,不是蹴鞠秋千,而是窝在这一方烟气缭绕的小小天地里,瞧着一个个翠绿可爱的小球儿从祖母粗糙而灵巧的指尖逐步成形、出锅、进入嘴中,有些温热,满口清香。到而今,嚼着外头买来的青团子,多了点油味儿和清明节的味道。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清明的雨,清明的烟,是悲伤,是哀恸,更是思念。因为懂爱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人,因为有了谁,条条道路都通向家的方向。如同归燕,南也是归,北也是归,无论秋天南飞还是春日北归,灵魂里,无非一个家在唤。陆游在诗的最后写到:“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我只想剪一段谁的思念当月光,伴着清明春雨落在家的屋檐上。

清明,一首关于“归”的诗歌

文字|植物实验191程宇馨

图片|全媒体中心蒋程陈明菲

编辑|郭嘉宁

相关阅读:
法国特意召见俄罗斯大使宣布! 新华全媒+丨为爱而歌——追记把山里娃送上冬奥会舞台的邓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