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粒种子的春天“芯”愿

新华社南昌3月24日电题:一粒种子的春天“芯”愿

新华社记者陈春园

春耕时节,记者走进江西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宜黄县、南城县、萍乡市湘东区,发现各地在水稻制种领域不断扩规模、提质量、补短板,推动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感受到了一粒种子的春天“芯”愿。

在宜黄县工业园内的江西恵农种业有限公司车间,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将一袋袋早稻种子分拣包装,公司负责人胡桂英欣喜地说:“得益于国家对早稻生产的重视,今年公司库存的早稻种子销售一空!”

宜黄县是江西杂交水稻制种大县,2021年制种面积达4万亩,种子产量达900万公斤。近年来,当地制种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推广机插秧、无人机喷药等技术,制种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户均制种面积从5亩扩大到15亩。

当地制种经纪人涂建东告诉记者,年轻劳动力和制种人才缺乏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制种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与农民耕作习惯也分不开。现在当地制种多数由五六十岁的人承担,需要一批年轻人留在农村传承。

记者在另一制种大县南城县采访时发现,为缓解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杂交水稻制种经济效益,当地正着力培育适度规模制种大户,重点推进种子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提高年度机插面积500亩以上的大户购机补贴、2022年机插制种田按每亩40元奖补……目前当地已建立6个全程机械化育秧中心,辐射带动机械制种插秧面积10万亩。

位于南城县的江西大地丰收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严长发告诉记者,以前使用立式烘干机容易对种子加工造成磨损,现在制种大户更愿意购买价格稍高的卧式烘干机。为此,当地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对农户购买卧式烘干机进行补贴,激发了农户积极性。“制种比种水稻风险更大,农业保险需要进一步完善赔付机制,减少农民后顾之忧。”严长发说。

在萍乡市湘东区,经过近50年发展,当地“制种大军”已有1万多人,制种面积达15万亩,其中远赴海南的南繁制种面积达10万亩左右,培育了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快的创新型制种企业。

近年来,江西金融部门积极为制种大县提供种子基地建设、种业产业链打造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2月末,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稻谷种植、种子批发农户贷款余额已达30.82亿元。

相关阅读:
天津本轮本土疫情第476-500例阳性感染者涉及主要区域和场所公布 国家林草局拟规定:国家公园应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范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