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媒体:治理“山寨职业证书”,关键要“打七寸”

供图/视觉中国

供图/视觉中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将被纳入“黑名单”。

去年11月人社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除与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密切相关的职业工种外,73项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目录,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改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认定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是进一步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推动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的必然。但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的背后,一些培训机构违规培训、虚假宣传、伪造证书等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整理收纳名师培训,10天速成取证”“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兼职挂靠月入过万元”……类似职业考证培训班让人眼花缭乱,宣传语极具诱惑力,然而,当群众交钱报名后,往往会遭遇客服失联、无法退款等问题。即使拿到一纸证书,也没有什么含金量,自己也没学到真本事,无法进入相关领域工作,所谓“躺赚”更是美丽谎言。

人社部决定自今年3月起,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专项治理。专项治理分为全面自查、调查处理和建立制度三个阶段,治理范围涵盖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是否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是否存在违规培训、违规收费,是否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违法违规情况。这无异于一面“照妖镜”,让重收费、轻培训甚至交钱即发证的培训机构现出原形,从而有效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诚信。

治理“山寨职业证书”,关键要“打七寸”。首先,消除新职业和职业技能标准之间的“空窗期”。2015年以来,人社部已经发布了“整理收纳师”“碳排放管理员”等4批、56个新职业。新职业让不少劳动者心动,希望学习相关技能“持证上岗”。然而,由于新职业往往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一些培训机构乘虚而入,使其成为乱收费、滥发证的重灾区。

针对这一情况,有关部门不妨通盘考量,提前启动相关技能标准的编制工作,完成后与新职业一同发布,从而实现无缝衔接,让培训机构无机可乘。

其次,建立违规培训评价发证的惩戒机制。在《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中,只是笼统地提到“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评估机制,定期组织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对于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违规发证需承担何种后果,意见语焉不详。这难免让一些培训机构有恃无恐,大肆利用“山寨证书”非法敛财。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惩戒机制,对于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要限期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培训评价资质,对违规发证的用人单位还要纳入失信名单,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只有让证书含金量和自身前途命运挂起钩来,才能倒逼用人单位和培训评价机构科学培训,公正评价。

来源:张淳艺/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玉

相关阅读:
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降尘量平均同比下降44.2% 经济日报金观平:碳排放数据岂容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