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业既是民生问题,更是稳信心的基础,务必通过纾困企业解决
近年来,保民生稳就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的重心,尤其在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的特殊时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5.3%、4.8%。这一数据相对于2021年平均值的5.1%,有所回升且在5%的临界点之上。3月份以来,新一轮的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扩散,从深圳、吉林等地纷纷采取的应对举措来看,可以想象这一数据将更加不理想。
充分就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支撑作用。换言之,实现了充分就业,就意味着稳住了民生,就保住了经济未来恢复增长的希望。如何保就业?关键问题自然是解决企业在当前发展中遭遇的困境。
众所周知,近两年对企业冲击较大的因素是疫情,疫情之下,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的服务业企业影响甚大,这些行业又集中了中低收入群体。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所言,他们底子本来就薄,而且可以说是精打细算、日清月结地经营,很多困难积累起来让他们难以支撑。帮助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撑就业,因为仅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
目前来看,这类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综合性的,既有共性的税费、融资、疫情防控等问题,也有不同领域面临的行业性特征。从减税降费来看,这是决策层近年一直推动的惠企利民政策,继去年新增减税降负超过1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而且,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更注重结构性问题,精准性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就发布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涵盖财政补助、税费减免、金融信贷、疫情防控等方面,导向明确、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受益群体广泛。
如何处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再度摆上台面。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告,本月1日至13日,本土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已超过1万例,波及全国27个省份。不过,这轮疫情呈现明显的传播速度快、重症比例极低等特征,需要仔细评估并做出更为恰当的应对。
应该说,对于疫情我们要一直坚持科学的精神,并尽可能地在防控与减少对经济的冲击取得平衡。若动辄一停了之、一关了之,对企业的打击很大,不仅不利于保就业,还会让此前的系列纾困政策效果打折扣。从近两年消费需求偏弱的情况看,主要是线下消费需求疲弱。李克强总理也提到,市井长巷店铺林立、热气腾腾,那就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如果关门了,那可不是大吉,老百姓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另一个需要政策关注的是近年出现的新现象,即依赖于互联网的新业态不断涌现,灵活就业职业规模日益增长,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达到2亿人。对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对于稳就业和优化就业格局都十分重要。李克强总理提到,“给骑手们系上安全带”。不仅仅是针对“骑手”,更要给社会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系上安全带”。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充分就业既是民生问题,更是稳信心的基础,务必通过纾困企业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