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师范大学
❖
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以下简称“新国发2号文件”)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成为贵州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明确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贵州是生物多样性大省,具有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优势,是全球生物多样重要区域之一,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协调乡村振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首先,遵循喀斯特地区人居聚落与生物多样性共存的客观规律,要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观念。既要继续坚持重点区保护,将保护资源合理分配到最有保护价值的区域,优先保护生态系统脆弱地区、珍稀物种丰富且和受威胁程度高的地区,维护好现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又要正确认识喀斯特环境中生态系统的联通性,在将喀斯特峰林峰丛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的同时,更要重视喀斯特坝地和洼地的生态廊道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应坚守生态文明观,按照喀斯特地区人居聚落分布规律,保持喀斯特地区人居聚落-农田景观-山地森林交错的空间多样性,夯实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的生态基础。其次,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喀斯特地区人居聚落-农田景观-山地森林交错的特征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比其它地区更加复杂,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在构建乡村振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的管理体系时,要采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教育手段共同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整体性;要重视协调喀斯特地区不同尺度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即在乡村振兴中要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提高全社会参与积极性,确保一些破碎的喀斯特坝地和洼地不被挤占,喀斯特峰林峰丛不被轻易推平,保障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要统筹规划,构建乡村建设新格局。首先,要推进喀斯特地区乡村布局空间均衡。科学地管理乡村发展和调控城镇化进程,保证乡村布局空间均衡,发展稳定和谐。根据喀斯特地貌特征,统筹规划村镇布局,尽可能保留喀斯特峰丛林地与村镇交错分布的传统格局;注重保护喀斯特峰丛原有森林和动物资源,使生物资源密集分布且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流;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村镇面积扩张的速度与规模,以森林保护政策扼制乡村居民用地的无限增加,避免村镇面积过大对生物多样性的阻隔作用增强。其次,要合理规划喀斯特地区乡村建设用地。在乡村振兴中,要有规划地进行开发活动,统筹用地类型和配置,以维持或改善现有生态环境,进而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注重原生林地、次生林地以及人工林地的保护,在新增林地中合理设计树种类型和种植组合以增强人工林地的生态功能;维护好喀斯特地区农田生态的多样性,避免耕地和草地斑块形状的规则化,积极维护和发展耕地和草地系统中林地斑块;保护喀斯特地区农村水系,加强农业污染防治,限制建设用地大斑块,增加生境间的连通性。
要发展喀斯特地区乡村特色生态产业。依托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产业,经营好具有喀斯特地区特色的绿水青山新产业,促进特色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开发优质生态产品,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充分挖掘喀斯特坝地洼地的农业生态、峰林峰丛山地的林下经济、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产业功能,建设喀斯特地区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体,探索“生态修复-摆脱贫困-生态功能提升-走向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
(作者杨胜天系贵州师范大学生态文明学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