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第五极”要来了,这次可能是真的。
今年全国两会上,湖南和湖北两省代表团,以代表团名义提出《关于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建议》,希望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定位,建设“中三角”双循环发展示范区。
不仅如此,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全国政协委员,还联名提交《关于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等,组织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指导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
就在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要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并未明确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但舆论认为,《实施方案》的批复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距离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仅一步之遥,继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之后,中国经济“第五极”已然呼之欲出。
“迎来发展关键期”
长江中游城市群(又称“中三角”)是中国面积最大、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群,涵盖湖北、湖南、江西3省31个城市。
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总人口为1.3亿人左右,占全国约9.4%;GDP达到11.1万亿元,占全国约9.3%。就规模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体量,和粤港澳大湾区不相上下,要高于作为第四极的成渝双圈。
其中,湖北武汉是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部第一城,2021年的GDP达到17717亿元,位列全国第九;另一个中心城市湖南长沙,也早已迈入了GDP万亿俱乐部,2021年长沙GDP达到13270.70亿元,位列全国第十五。
2021年7月17日,航拍湖北武汉城市风光。中新社发赵广亮摄
长江中游城市群临江达海,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不管是从区位条件,还是经济、人口规模,城市构成来看,具备担纲重要增长极的潜力。
近几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规划相继出炉,区域经济形成了东南西北四极的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一直缺少国家级的规划来加持。
“从大的经济区域来说,国家的重视程度‘中三角’是最差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说。
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方案》,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
目前,《实施方案》的全文还没有公开,不过批复文件已经提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定位: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从“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到“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参与起草《实施方案》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通过三个“重要”不难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当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长江城市群正好在内陆地区,承东继西、连南接北,被寄予厚望。”秦尊文说。
7年前的规划提出到203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而这次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就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秦尊文表示,目标提高了,时间提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迎来发展关键期”。
批复还提到,“在体制机制改革、重大项目建设、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舆论认为,这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武汉VS长株潭,谁是龙头?
按照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谁将成为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龙头,也成为舆论普遍关心的问题。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可以看出,武汉和长株潭都市圈的战略地位较为重要,被认为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从规模和体量来看,武汉城市圈确实占据较大优势。2021年武汉城市圈GDP达到3.01万亿元,位居全国省域城市圈第一名,面积为5.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100万。
同期,长株潭都市圈GDP为1.92万亿元,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500万左右。多个指标显示武汉都市圈是长株潭都市圈的2倍左右,而以江西南昌为中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则处在第三梯队的位置。
但是在成熟度和协同性方面,长株潭都市圈却领先武汉城市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建设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就已被提出,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式实施,至今建设发展已有30多年。就在《实施方案》批复的同一天,《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消息也对外公布,成为中部地区首个拿到国家“认证”的都市圈。
长沙五一大道。图/图虫创意
国家发改委的复函提出,发挥长沙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作用,深入推进长株潭同城化发展,提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叶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长沙有长沙的优势,武汉有武汉的优势,南昌相对来说比较弱。至于谁将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叶青说,从历史这个角度来看,1987年成立的武汉经济协作区,就包括长沙和南昌;从现实角度讲,武汉的总量是最大的,“谁GDP大、谁的大学多,那肯定就是”。
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联系目前并不是特别紧密,还没有达到城市群概念的联系。“要讲龙头,这非常勉强”,牛凤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武汉对长株潭和南昌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各自有各自的辐射范围和要素聚集空间,还没有达到那种相互依存的水平。
牛凤瑞表示,空间、人口、产业各方面来说,三者都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各自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体系,相对独立性都比较强,现在还达不到需要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程度,“跟珠三角、长三角还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他认为,这三个省会城市都还处于聚集要素的阶段,没有达到外溢的阶段,包括武汉、长沙和南昌,未来都还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极化阶段”。
一体化融合有待加强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相较于长三角、大湾区这些更成熟的城市群,在协同水平上,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有很大差距,资源要素的流通尚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畅通的大市场。
甚至武汉城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行政边界依然清晰存在,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层面距离同城化还较远。
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内部的互联互通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余地。正如国务院批复中所提到的,要健全协同机制,细化任务举措,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只有一体化再上一个台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迎来质变。
事实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一体化的合作进程。
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就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2013年开始,武汉、长沙、南昌先后签订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南昌行动》。
随着城市群战略的推进,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协作近几年变得更加紧密。比如就在去年6月,湖北、湖南、江西在武汉签署“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协议。9月,三省宣布组建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并签署了《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份文件,打造2小时互达经济圈等。
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核心城市,更取决于城市之间的一体化融合程度。在叶青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每年开个会就完了”“这么好的条件发展不起来,就是经济合作不够”。
叶青举例说,假如长沙和武汉形成一个经济带,那在经济带上的城市就可以发展起来,如湖南岳阳,湖北咸宁等城市,“如果不团结起来,就不能够形成经济带,总量就上不去”。
叶青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大家都忙着发展自己,还没尝到合作的甜头”。“就像长三角一体化一样,‘中三角’一定要一体化,长三角怎么做我们(中三角)也怎么做”,他说。
今年两会,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建言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重要增长极。他们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水平和产业协同程度不高,城市群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上下游较为完备、相互间密切协作的产业链;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健全,省际合作覆盖领域相对较少,统一市场建设总体滞后。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最核心、最紧迫任务是加强区域合作。秦尊文表示,长三角一体化的示范带动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也进入实际操作和实质合作阶段。区域合作层面比之前有比较大的进步,但跟长三角、大湾区相比,还是没有那么紧密。
叶青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另一方面,“中三角”项目要细化,每一项都把它列出来,倒计时来把它落地。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