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发展可谓是重中之重。图/pixabay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在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备受关注的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公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发展可谓是重中之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从各地应对策略及进展来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挑大梁”的新动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以发现,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定义被不断地丰富和具体化,也越来越重视区域布局和特色发展。
数字化转型“锦标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专门落成一段,这预示着今年将是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大年”。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
事实上,这已经是“数字经济”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7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9年的“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的“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2021年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再到2022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
当前,在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各地纷纷抢占数字时代发展机遇,将数字赋能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比如,广东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普惠性“上云上平台”,探索推广一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应用场景,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重庆提出,加快生产设备、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新培育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实施制造业“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
四川则提出,积极推广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制造“灯塔工厂”。
▲重庆一公司发动机机加数字化车间。图/重庆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
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主要是促进产业升级。中小企业是各地经济转型的主力军,在此过程中需遵循经营规律与产业逻辑,科学评估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行业经验、管理水平、人才梯队、价值导向和信息化基础,做到量力而行。
在此基础上,各地以绿色发展为出发点、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眼于为企业降本提质增效提供服务,以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供应链协同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加快产业迭代兴替,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越来越多的地方投身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锦标赛”当中。如何发挥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赋能产业和区域获得全要素全周期全链路的新动能红利,路径已越来越清晰。
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
目前,各地在新动能培育方面主要表现出五方面的持续深化。
新技术驱动。在科技自立战略导向下,瞄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上游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以及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领域,以及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新需求牵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发展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载体,如办公、医疗及公共服务等深度在线化。
新基建支撑。顺应未来产业变革需要,进一步发展以信息网络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布局产业链创新链筑牢“国之基石”,为城市智慧化发展注入新基因新能量。
新模式迭代。新技术产业化加速大量创新应用和产业形态,扩大新供给形成新的经济模式,这些创新应用不断催生诸如5G手机、车联网、智慧城市等新产品新业态。
新场景落地。数字科技重塑商业,新场景培育新物种,新物种开辟新赛道,共同形成新经济生态系统。
纵观不同区域对稳增长的部署,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正在成为稳增长的重要一环。
各地竞相布局“新赛道”
从各地实现经济稳增长目标的具体路径来看,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不约而同成为区域发展的新赛道。
同时,去年一些GDP量质齐升的省份,大多呈现出新兴动能强劲的特点,其中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比较大,高技术产业的带动力也持续增强。
在外部高度不确定性和多重挑战下,“三驾马车”中投资尤其是新基建投资更有潜力空间。
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稳增长,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力数字经济、基建投资等相关领域,以数字技术在新消费与新基建之间架起桥梁,加快新动能培育和新经济发展。
科创引领、数智赋能成为各地发展经济共性的抓手,并注重发挥区域联动作用和产业协同效能。
这就需要一方面稳住制造业大盘,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实体经济,协同推进集群化建设、平台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补链强链,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绿色数字产业新生态,以改革和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齐稳齐升。
特约撰稿人|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CINE首席研究员)
编辑|张笑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