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加大虚假质检报告打击力度让伪劣产品无处遁形

■观察家·代表委员议政录

让每一份质检报告都经得起市场质检、对得起公众信任。

近年来,随着检验检测校准行业开放的日益加深,第三方的相应机构大量涌现,出现一些诸如“不送样检测”“检验检测包过”“不过全额退款”等乱象。针对此类乱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先后发布《关于开展打击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等文件,为营造公平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环境和维护正常的经济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抓手。

质检报告造假成本低

当前,我国产品生产企业对质检报告需求量大、检测周期长,而虚假质检报告不送样就可在很短时间拿到合格的质检报告。这令很多企业不惜铤而走险,但虚假质检报告对市场的不良影响是长久的。

一方面,购买虚假质检报告的生产企业可减少时间成本,久而久之,企业可能不再重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在对生产企业进行体系认证以及评审时,认证和评审专家只关心有没有质检报告,很少甄别质检报告真伪。这加剧了某些企业购买虚假质检报告的乱象。

当然,造成此类乱象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检验检测机构门槛低、造假成本低。部分检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而部分报告的伪造处罚也较轻,这导致此类乱象屡禁不止。

其次,从监管层面来看,缺乏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机制。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证书是由市场监管部门认定颁发,而检验检测机构的主管主体涉及市场监管、卫生、环保等多部门。因此,打击虚假报告,惩治出具虚假报告的机构,就需要多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对各类检验检测部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也往往需要多部门联动。但因各部门存在“信息壁垒”、缺乏业务协同,导致日常监管容易存在漏洞。

再者,从执法层面来看,专业执法队伍的缺失,加大了打击检验检测领域违法行为的难度。目前各部门并未专门设立虚假质检报告执法队伍。而虚假质检报告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且不易取证,对执法人员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执法。

此外,还存在相关立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形,比如现行《计量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无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存在法律“盲区”。

推动检验检测校准机构依法合规经营

为切实解决质检报告造假问题,营造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建议如下:

其一,加快解决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应加快《计量法》《产品质量法》修订完善工作。对造假行为依法加大惩治力度,对参与造假人员从严查处,从而推动检验检测校准机构依法合规经营。

其二,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组建专业执法队伍。加强多部门间沟通联动,建立健全合作协同机制,组建专业执法队伍,形成常态化执法。可聘请检验检测行业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对组建的执法队伍进行定期培训,让执法人员具有一定的质检报告真伪甄别能力。同时,加快探索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执法流程,让质检报告执法队伍的执法行为行之有效。

其三,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分专业建立检验检测协会,抵制行业内恶意竞争,建立健全行业制度,打通行业内举报通道。同时,打造良好的检验检测环境,让造假机构没有生存空间。

其四,加强产品生产企业质量意识,加大产品质量抽查力度。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质量意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特别是电商领域的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让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无处遁形。

其五,加大检验检测机构的抽查力度。施行常态化、不定时对检验检测机构,特别是小规模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抽查;对检验检测机构的人员、设备等要素实时动态监管;加大对检验检测报告的抽查力度,从源头打击质检报告造假问题。

□花亚伟(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相关阅读:
北京冬残奥会,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双减”之后 学校教育如何“加”?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