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杂志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键是稳定预期,增强市场主体投资信心。应当不断加强宏观政策出台和执行过程中的沟通与协商、分享政策运行的逻辑,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
图/IC
文|《财经》记者邹碧颖张寒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为202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锚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明确目标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左右。社会民生方面,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
实际上,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市场对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历年来较大的分歧——GDP目标设定为5%还是5.5%?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散去,“动态清零”政策下,中国与海外人员往来的大门还未彻底敞开。北京冬奥会刚刚落下帷幕,俄罗斯与乌克兰暴发激烈冲突,正改变着世界格局,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商贸关系乃至价值体系进入重构阶段。再叠加,主要发达国家在过去两年来实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步入收紧周期,全球通货膨胀与债务风险是否可控仍未可知,今年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
中泰证券此前统计,约八成省级行政单位下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李克强总理也指出,5.5%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向《财经》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的主基调和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一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难度并不小,因为政府并未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财政政策刺激力度仍然较为温和。此外,报告再次提到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意味着今年房地产领域也不会有大规模的放松性政策。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等专家认为,5.5%是一个比较符合预期的目标,具有导向性意义,能够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但实现起来需要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发力并做好协调配合。
对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宏观调控思路,王军认为体现几个关键特点:
一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市场主体和就业面需保持稳定;二是可持续性,赤字率的确定最好地体现了政策的稳定,强调财政的可持续性;三是安全,国内三重压力不减,外部地缘政治紧张前所未有,能源、粮食、供应链安全需格外重视,金融和房地产等风险的防范化解成果需要巩固;四是民生,报告通篇体现了对于民生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的关注,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略和政策措施。
同时,王军等经济学家指出,促消费是今年中国稳增长的核心。扩大内需首先强调稳消费,这是基于新时期中国增长动力结构变化的正确判断。只有稳住消费,才能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增长5.5%须激发市场活力,“一刀切”政策不可取
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尚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形势又出现很多新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GDP增长目标为5.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底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将增长4.8%,全球经济增长4.4%;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全球增长3.8%。同时,世界银行1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1%,全球增长4.1%;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3%,全球增长3.2%。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俄乌冲突爆发使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今年,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加大跨周期调节,继续把稳定经济大盘作为重中之重。要关注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变化,加大政策支持以保市场主体进而保就业和保民生。要研判和积极应对俄乌冲突,从原材料端和生产端两端,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的重大冲击。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判断,2022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或在4.5%至5%之间,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在二三季度加大发力,其中着重房地产和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以及稳定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速低于4%将是大概率事件,二季度之后会反弹,全年经济呈现“前低后高”走势。这还有待各项政策加快落地,特别是“两会”后,大家能否撸起袖子加油干。美国经济去年增长5.6%,创下历史新高。中国经济增速长期领先美国,2022年可能出现反向变化,稳增长成为重中之重。
当然,根据近两年的中国经济走势,2022年仍然不容放松警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经济在2020年一季度大幅下滑,之后逐渐恢复,并在2021年一季度实现18.3%增长的大幅反弹,但此后、尤其是2021年三季度后经济增长逐步下行,到四季度同比增长只有4%。
现在,经济学家们对2022年的担心主要集中在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等领域。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2021年最亮眼的增长指标是出口。但到2021年末,工业增加值已从全年的9.6%下降到12月的4.3%,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到3.0%,固定资产投资降到1.6%(据累计增长数值推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到1.7%。价格平减后,固定资产投资应该是大幅度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零增长。
王小鲁分析,影响经济下行的短期因素主要是影响市场信心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
颜色也认为,去年以来,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同向共振,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工作严重失职失责。
多位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键是稳定预期,增强市场主体投资信心。应当不断加强宏观政策出台和执行过程中的沟通与协商、分享政策运行的逻辑,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
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师李炜对《财经》记者表示,短期内,经济要企稳,就要通过减税降费和加大财政支出等方式,向中小微企业让利,保证劳动力市场稳定,以刺激消费。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要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就要通过深化改革、稳定预期,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实际上,GDP作为经济晴雨表,与每个人的就业、收入息息相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到2022年1月中旬,中国灵活就业人员达到2亿人左右。同时,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首破千万。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岩等向《财经》记者指出,当前就业的总体状况并不乐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具体举措包括,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等等。
2.8%赤字率低于预期,2.5万亿退税减税规模为史上最高
2022年,中国的宏观政策如何施展?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这也呼应了2021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
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解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
王军分析,2.8%的赤字率略低于市场一致预期,但考虑到今年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大致测算下来,今年的广义赤字率将达到7%左右,明显高于去年偏紧缩的5.2%,还是边际宽松的,与其他大规模的减税降负、转移支付和纾困政策相配合,还是能够起到支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目标。
2020年、2021年,中国锚定的赤字率分别为3.6%、3.2%,赤字规模分别为3.76万亿元、3.57万亿元。“两会”召开前,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今年保持较高的赤字率。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此前分析,2022年的财政赤字率的安排至少应该在3.3%左右,或者再提高一些为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指出,2022年应明显提高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政府无需过度拘泥于财政赤字率不应该超过3%的教条。
不过,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此前认为,财政赤字率回归至3%甚至以内的概率偏大。颜色认为,2022年预算内赤字会逐步回到常规水平,更多依赖专项债去发力。而贾康指出,专项债是非常重要的调节工具,中国还有很多可以实现有效投资的具体项目对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
滕泰总结分析,虽然今年赤字率设在2.8%,较前两年有所调低,但是专项债规模较去年没有缩小,财政支出总规模还有相当的增长。同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近9.8万亿元,财政支出结构强调财力下沉,而且反对铺张浪费,向稳增的重点经济领域发力。整体看,保持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张,比较科学合理。
实际上,专项债在2022年能否起到提升景气、优化结构的作用非常关键。去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也是3.65万亿元,但经济学界评价,2021年实施的财政政策退出过快。颜色指出,去年上半年经济很好,所以财政政策没怎么发力,到三季度经济明显下行以后才加快发力。而现在的发力规模堪比疫情期间。
《财经》记者了解到,财政部去年年底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1月地方已发行4844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占提前下达额度约三分之一。2月新增专项债规模已超4000亿元,一季度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超1万亿元,超去年同期。
颜色分析,2022年专项债额度要靠前发力,绝大部分今年的专项债上半年可能都会发行完毕,主要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物流、市政产业园区、国家重大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九大方向,既有旧基建,也有新基建。
贾康同时指出,财政政策还要特别注重机制创新,例如针对新老基建,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创新机制,以及正在试点的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使财政资金发挥出乘数放大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还将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另一面,今年对增值税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
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今年退税减税的规模是历史上最高,达2.5万亿元。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制造业等六个行业的退税减税达1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达1万亿元。通过提前退还尚未抵扣的税款,直接为市场主体提供现金流约1.5万亿元。财政部将让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尽早落到企业,惠及个人。
图/视觉中国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稳消费的首选是财政政策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出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它们分别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
去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4%,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这其中,房地产市场下行明显,一线城市与三四城市房市“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尤为突出。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但对于今年房地市场的预判,市场预期有所分化。王军指出,近期政策面缓风频吹,包括金融信贷和行政性限制等各项政策纷纷作出积极调整,报告除了强调房住不炒外,还第一次提出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意味深长的创新举措,试图推动全行业尽快找到自身的第二发展曲线,释放出鼓励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正面信号,因此,今年的房地产市场表现可能不会那么悲观,全年投资实现3%-5%左右的正增长可以预期。
滕泰则分析,今年房地产投资预计比前两年有明显回落。2021年四季度,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为负,虽然部分政策有所转变,对缓解房地产投资下滑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去年以来,很多城市的土地出现流拍、拍卖面积减少,预示着今年房地产增速的下滑趋势很难改变。
制造业投资方面,虽然其在2021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以及世界各国防疫趋于日常化、出口存在回落风险的大背景下,今年制造业投资的形势不容乐观。周景彤建议,关注战争加大全球通胀压力,积极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确保能源安全和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等举措。
王军认为,制造业投资今年持续回暖潜力较大,预计全年可能实现3%-4%左右的增长。主要支撑因素包括:第一,长期规划、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第二,2021年以来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大幅改善将拉动制造业投资明显回暖。第三,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绿色、低碳投资,数字经济领域投资、专精特新领域投资和高技术行业相关投资有望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财政政策发力后,今年新基建投资有望迎来强势增长。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下水管道、排水系统和智慧城市等“新城建”有望成为重要投资领域。颜色预测,基建投资可能实现8%以上的增速。综合基建、房地产、制造业,滕泰指出整体投资至少要保持在5%以上,才有助于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而出口可能会成为今年的一大变数。
2021年,中国出口增长21.2%,贸易顺差43687亿元,表现最亮眼。但粤开证券认为,海外经济复苏动能趋缓,对中国出口支撑减弱,海外产业链修复,供给替代带来的份额提升或将回吐,加之价格对出口的支撑逐步走弱,预计出口增速为6.2%。申银万国预计增速为4.5%。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等等一系列稳外贸举措。
康勇分析,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由2021年的30%左右,下滑至5%-10%,但随着RCEP等自贸协定的生效,相信区域一体化迎来崭新机遇,中国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可以积极走出去,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强化与周边国家的绑定。
但在种种分项之下,最令人忧心的,是消费。20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但按月来看,消费增速从去年下半年起持续下滑,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环比下降0.18%。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向《财经》记者表示,2021年消费表现一直低于预期,2022年表现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而王小鲁等经济学家指出,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面临投资过强、消费过弱的结构性问题。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等。
国开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杜征征对《财经》记者表示,可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稳固传统消费求,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特色旅游等代表结构升级的新消费,扩大农村消费等等诸多举措,有效提振消费需求。
专家们认为,当务之急就要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还要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同时,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提升人力资本,让普通民众敢花钱,让农民工子女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资源。康勇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政府可以采取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和个税改革等措施,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王军也指出,财政政策应当也完全可以成为稳消费的政策首选。财政政策扩张的抓手不是基建、也不是制造业,更不应该完全靠房地产,而应该是通过现金补贴或消费券来扩大消费。同时,财政加杠杆的主体应当以中央政府为主,以替代很难再加杠杆的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
2022年通胀可控,上半年是货币政策的最佳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另一大挑战还在于货币政策与金融安全。
今年1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6.1%,创1982年以来最大涨幅。2月,美国及主要西方国家宣布,对部分俄罗斯银行中断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服务,实施金融制裁。3月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警告称,俄乌冲突可能进一步推升美国业已高企的通胀水平——这进一步引发了全球性通胀输入中国、以及对中国国家金融安全的担忧、
在此大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财经》记者采访多位专家指出,今年上半年就是实行货币政策的最佳时机。滕泰分析,货币政策在促消费恢复与投资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上半年,中国CPI预计将低于3%,但全球性通胀输入中国、以及工业上游的PPI增长向下游传导的风险,可能导致下半年CPI可能高于3%。稳增长的时间窗口在上半年,否则越往后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越被动。康勇认为2021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下降了大约8个百分点,为今年的经济政策预留出较大空间。
颜色也认为,找不出比现在更好的宽松货币的时机。首先,中国PPI已经冲高回落。随着天气转暖,食品的价格将有所回落,全年猪肉价格不会涨太高,中国全年的通胀可控,为宽松货币留了足够的空间。其次,中国2021年的宏观杠杆率下降约8个百分点,适度加点杠杆也存在空间。因此,他认为,未来三个月存在一次降准和一次降息的可能,货币宽松还会继续,而且“以我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传导不畅的问题。徐洪才指出,1月新贷增长4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6万亿元以上,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9.8%,相较2021年底的9%上升较快。但1月狭义M1增速为-1.9%,历史首现负值,说明市场预期并不稳定。银行增加投放资金,但可能企业都转成长期定期存款,又回到银行体系,并没有流到股市和房地产,也没有流到实体经济。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对于今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联动,贾康指出,货币政策主要调节总量,在中国也有定向宽松优化结构的尝试。财政政策在总量上主要是配合货币政策,但是同时还要在经济低迷等特定时期,更多承担一些扩张性的政策调节任务,在结构调节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两大政策搭配在一起,调节总量和结构,始终不能离开非常重要的国家金融安全、经济安全命题。
对于2022年的宏观经济,贾康建议,中国要在坚定不移扩大开放高水平开放的同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财政、货币政策既在调控方面进行配套,又要结合制度建设落实到具体政策优化的操作上,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今年这种不确定性非常明显的局势下,中国要掌握好宏观治理过程中的相机抉择、及时采取措施,对冲可能的种种金融风险。
(《财经》记者孙颖妮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