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兼顾“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中国派发民生“大礼包”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题:兼顾“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中国派发民生“大礼包”
中新社记者黄钰钦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5日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从教育公平到医卫服务,从住房需求到文化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社会关切的诸多民生问题,派发出分量十足的民生“大礼包”。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对于民生改善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外界看来,这一份最新的民生“大礼包”正是对这一原则的具象表达,既从细节着手展现出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又从宏观着眼坚持实事求是、不脱离实际。
回顾过去一年,中国民生改善的力度不断加大。推进“双减”,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老旧小区加速改造,让居住更加安心;国家医保谈判几度“灵魂砍价”,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一系列惠民便民的举措陆续出台,一个个民生故事、一张张生活剪影,浓缩着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民生图景。
如今,打开这份最新的民生“大礼包”可以发现,医疗、教育、住房等惠民基础保障依旧持续,并且投入力度有增无减;生态治理、平安建设、乡村振兴等逐一列出,始终紧扣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涉及“医、食、住、行”的一项又一项具体措施,共同汇聚成增进福祉的“中国方案”。
民生保障的“大礼包”丰厚扎实且覆盖面广。就业关系亿万人民的饭碗,“大礼包”中有1000亿元人民币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和民族未来,中国将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高校招生将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在居民收入方面,还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这些惠民利民的民生“大礼包”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无不切中了当下的民生痛点。有评论指出,用公共财政之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着眼补足民生领域的短板和弱项,直面“急难愁盼”。
翻看“大礼包”不难发现,相关举措无一不在“精准”二字上发力。当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备受外界关注,报告提出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随着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如何实施配套措施引发热议,报告明确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民者,万世之本也。中国在民生改善中除了尽力而为,还兼顾量力而行。有分析认为,改善民生不能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能做超越阶段和能力的事情,需要与经济发展和财力相适应,“量力而行”的实质正是“实事求是”。
由此,外界可以看到,在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的同时,民生改善并非政府一方的“大包大揽”。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民生“大礼包”里的内容,也旨在通过引导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完善公共服务质量。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打开最新的民生“大礼包”,“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共同折射出中国在民生改善道路上的一次次前行姿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