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 港府拟推“合法欠租”特别措施

本报记者裴昱北京报道

一方面是在中央政府的协调支持下兴建、改建类似方舱医院的隔离治疗场所,阻断疫情传播,另一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应对疫情给社会经济生活、就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确保香港经济、商业、产业能够度过疫情之下的特殊时期。

这成为了香港《2022~2023政府财政预算案》(以下简称“《预算案》”)的主旨内容之一。2月23日,这份《预算案》向社会公布,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对《预算案》进行了解释和说明。除了被形象地称为“派糖”的向“符合资格的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和新来港人士发放总额1万港元的电子消费券”外,港府还拟通过立法方式,对企业商户的租金延期支付予以支持。

记者查阅相关法定文件显示,上述措施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禁止业主对未能如期缴交租金的租户终止租约、服务,或采取其他法律行动;其二,该项措施为期三个月,可按需要延长最多三个月,法例在六个月后自动失效;其三,如业主因而影响其还款能力,银行将弹性处理。

这被香港坊间冠之以“合法欠租”“禁止讨租”的称谓。陈茂波在对《预算案》进行解释说明时也提及了这一措施,他表示,在抗疫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维护经济的元气,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机会,尽力保住打工仔饭碗,从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为其周转提供协助两方面着手。

一间香港房地产代理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在香港的产业结构中,工商服务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有很多中小型的商户,在疫情环境下,其经营受到影响,而香港的楼价总体水平较高,租金向来也维持比较昂贵的水平,在经营状况下滑的情况下,中小商户就有可能不能如期缴交租金,业主则可以据此追索,或依法律对商户进行清盘或查封,如此一来,香港总体经济生态将会承担较大的压力。

“现在是非常时期,希望业主不要用法律行动’逼死租客’。有什么问题大家商量,想办法一起挨过去。”陈茂波在解释《预算案》时,也做了如是的表态。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框架,这一措施须经过立法会审议通过后实施,目前,相关程序性的工作已经启动。届时,围绕前述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将会有细化的执行措施出台落地。至于具体执行措施的细化方向,目前尚未有官方信息予以披露。

不过,香港业界预计,具体落实措施的方向至少应该包括:其一,可以享受这一特别措施行业范围,也就是哪些行业的经营者可以合法推迟缴交租金;其二,这一措施经过程序开始实施后,如果业主不执行这一措施,那么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除此之外,香港业界还预计,具体实施措施中,还将包括如何与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协调的问题。“因为物业业主很大比例都有银行贷款,物业的租金是业主偿还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允许经营者合法推迟缴租,就可能会影响到向银行还款,因此,也要有与银行进行协调的方法。”前述香港房地产代理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香港媒体曾进行过测算,认为该项政策至少会惠及1.3万户以上的租户经营者。与该项目政策配套,港府还计划“优化百分百特殊担保企业贷款”,首先将贷款额提高至27个月雇员薪金及租金综合,上限增至900万港元,同时,将申请期限延长至2023年6月底,最长还款期限也延长至10年。

这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额外的流动资金支持,以优化企业实体的现金流表现,在疫情对经济活动影响降低之后,企业实体的经营状况反弹,就可以有相应的收入分阶段偿还推迟缴交的租金,从而达成“共渡难关”的效果。

围绕支持经营者和企业实体的思路,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也将与之匹配。目前,港府拟宽减2022~2023年度非住宅物业的差饷,首两季每季上限为5000港元,后两季每季上限为2000港元。与此同时,继续宽减非住宅用户75%水费、排污费8个月,每户每月上限分别为20000港元、12500港元。

除此之外,还将延长豁免或宽减现行34类政府收费,总计12个月,而对于租赁香港政府合资格物业或有短期租约的,可以豁免75%租金及其相关费用,这一优惠支持政策的有效期为6个月。在此基础上,如果是应政府要求而关闭,则可以获得100%宽免租金的待遇。

记者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加坡等国家曾出台过类似的法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内地也出台了一系列直接对经营性实体企业的纾困支持政策,效果卓著。这些都为香港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的影响,提供了有利的资鉴。

香港业界普遍认为,此次特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应对疫情给经济影响的措施,核心在于“保就业”,向受到影响最大的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而这类企业的存续,即能提供和稳定相应的就业岗位,继而稳定全社会。

这与中央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影响的主要策略基本保持一致。2021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经济影响的问题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今年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依然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继续推动“六稳”,实现“六保”,还是把就业放在之首。今年,确定新增城镇就业的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就业还是要让市场来唱主角,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

(编辑:郝成校对:颜京宁)

相关阅读:
保障你的饮水安全,重庆今年这样做→ 天理要闻 学校召开2022年学生工作部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