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距“万亿GDP之城”仅一步之遥,这个地级市的“突破口”在哪?

“距离‘万亿GDP之城’仅一步之遥的常州,惟有重振产业雄风,再创一个热血沸腾的激情年代”

“力争到2025年实现本土企业‘世界500强’零的突破”

今年江苏省常州市虎年新春“第一会”引发热潮,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常州市每年将安排100亿元政策性资金,五年带动8000亿元以上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

2月7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发展大会(图片来源:常州发布)

2月7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发展大会(图片来源:常州发布)

近期,随着31个省区市2021年GDP数据先后出炉,GDP总量超万亿元的城市已达24个。其中,地级市包括苏州、无锡、长沙、郑州、佛山、南通、泉州、福州、合肥、东莞。

江苏省内而言,4个“万亿GDP之城”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市以8807.6亿元排名第五。

距离“万亿GDP之城”仅一步之遥的常州,全面发力,其中常州市对企业的奖励受到关注。近日,常州市出台的《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到:

实施“登峰计划”,对营业收入首次超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结合技术创新、绿色发展、产出效益等指标,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奖励。

培育“领军企业”,对新入选“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制造业企业,分别给予最高3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奖励。

扶持“专精特新”,对新认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单项冠军产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

此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对新评定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按照当年对地方贡献增量部分给予50%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

该政策的出台是基于什么背景?常州正在谋求哪些方面的转型?常州市产业主攻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路径是什么?近日,“政事儿”专访了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林,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潘冬铃,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常州市工商联主席何海平,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谈成绩

“地区生产总值达8807.6亿元,增长9.1%,增速全省第四、苏南第二”

政事儿:过去一年,常州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林:2021年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面对繁重艰巨和复杂多变的矛盾问题,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保持定力、砥砺前行,扎实有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集众力、克万难,“稳”的趋势牢牢守住。地区生产总值达8807.6亿元,增长9.1%,增速全省第四、苏南第二;全口径税收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4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88.1亿元,增长11.6%,增速苏南第一;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突破1.7万亿元,增长27.1%,增速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增速全省第四、苏南第二;工业投资增长21.1%,增速全省第三、苏南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1.4亿元,增长20.2%,增速全省第三、苏南第一;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2%;进出口总额达3017.8美元,增长24.9%;实际利用外资30.7亿美元,增长13%。引进各类人才10.6万人;新建改建人才公寓3.1万套(间)。

二是勇创新、争一流,“进”的态势继续保持。城市地位继续抬升。名列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6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8位。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新型研发机构、提升民营企业“首贷率”等9条常州经验成为全国典型。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指标标杆城市、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2021年度活力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两年在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位列前十。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建立健全“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和“周巡查、月通报、季督查”项目推进机制,省重大新建项目开工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新增入库市重大产业项目111个,其中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壮大,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加速崛起,新型碳材料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6家企业入选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创历年新高。车用动力电池产业2021年全市产、销量(含出口)位居全国第一,国内装机量占比三分之一。新增上市企业10家,累计达81家。

三是聚资源、强功能,“融”的内涵不断丰富。高水平开放融合。中以常州创新园争当中国以色列创新合作领航者,累计集聚企业155家,保持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成果全国“三个领先”;中以、中德、中欧、中瑞、中日等成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等5个园区成为省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云联五洲”开辟外资招引新途径,首期视频签约项目总投资达4000万欧元。

政事儿:过去一年,常州在营造营商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潘冬铃:近年来,常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持续对标先进补短板,创新举措树品牌,加强统筹齐用劲,奋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2020年营商环境评价中,成为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开办企业”“获得电力”“财产登记”等指标成绩优异;在2020、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持续保持在第一方阵,“政务服务”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在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建设方面,常州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成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任“班长”,再围绕年度任务建立攻坚行动小组,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确保全市上下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推进。专班定期召集各牵头单位召开专题推进会议,推动各单位落实任务、齐力攻坚,对一些涉及部门较多、攻坚难度较大的“痛点”“堵点”“难点”,积极统筹协调,集中力量研究,一事一议解决。

此外,2020年7月,出台《关于在全市设立“企业开办专区”的实施意见》,通过设置“企业开办专区”,汇集企业登记、公章刻制备案、税务办件及商业银行合署办公,覆盖企业开办全流程“综合导服”“无偿代办”“受理审核”“核准审批”“自助服务”等五大功能,实现“一支队伍代办”“一个平台登录”“一套表格申请”“一个窗口受理”“一套班子审核”“一个系统评价”为一体的市场准入企业开办集成办理机制,实现企业开办“只进一门、只对一窗、只跑一次”。专区引入商业银行入驻,免费为新办法人企业刻制三枚印章,切实减轻企业开办费用负担。2021年全市企业开办平均用时已实现“1个工作日常态化”,全年全市“企业开办”平均用时0.6个工作日,84.4%的企业实现0.5个工作日开办。企业开办专区设立至今,已减免公章刻制费用1000余万元,减轻了企业负担,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通过打造“开门接电”服务新模式,深入开展“便利化、透明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阳光业扩”服务,快速响应政府和企业的用电需求。一是打通接电最后“一公里”。将电网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延伸配电网至待开发用地红线外,企业“开门”就可以直接插线取电,无须额外建设配套电力设备。二是“网上电网”助力接电再提速。依托国网公司“网上电网”管理平台,规划人员将客户信息导入“网上电网”平台,确定用户地理位置,调取周边网架结构布局,确认就近接入线路,同时根据线路容量和客户负荷即刻生成接入方案,效率较以往提升一倍。三是固化“开门接电”评价标准。从电网规划、配套电网建设、业扩报装服务等方面对标“开门接电”示范区评价办法,明确供电电压等级、供电半径、供电容量等技术参数标准。

2021年7月,出台了《关于开展“交地即发三证”的实施意见》,在常态化开展不动产登记“交地即发证”的基础上,推进“交地即发三证”(“三证”即“不动产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改革创新工作,积极助力企业“拿地即开工”。对符合条件并有“交地即发证”及“交地即发三证”需求的项目,利用土地供应前的准备时间,通过超前服务和业务协同,协助服务对象完成“交地即发证”、“交地即发三证”各项审批所需条件的准备工作。2021年以来,全市共实现“交地即发证”141个地块,共计5255250平方米,其中“交地即发三证”8个地块,共计219056.67平方米,解决了企业和群众的后顾之忧,提升了获得感和满意度。

出台《2021年常州市深入推进“一网通办”“畅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工作方案》,以“畅通办”品牌建设为引领,持续提升“一网通办”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和便利化水平。2021年8月,“常州市积极探索以智能技术手段助力政务服务提速增效”改革创新,被国办职转以简报的形式推广肯定。截至2021年末,全市99%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可在线办理,360个事项全流程网上可办、400多个事项移动办、190余个事项自助跨区域可办、100个事项“全市通办”、110个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111个事项跨省通办。

政事儿:《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是基于什么背景?

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潘冬铃:常州市产业主赛道拥有扎实基础,握有先发优势,但是这不意味着就可以“躺赢”,我们还面临产业层次、空间效益、能耗压力等亟需破解的瓶颈。产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常州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坚定不移提能级。多年来,常州始终坚持制造立市,心无旁骛坚守实业,积累了厚实家底。提升能级既是当今城市比拼的必然要素,也是常州在长三角区域脱颖而出、争取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基础。面向未来,我们仍要靠产业去突破重围、争得主动、赢得未来,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企业接续梯队,不断强化重大项目招引,打造“常州制造”品质标杆。

二是坚定不移抓创新。省党代会明确的九个方面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坚持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恰恰也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常州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高水平打造创新平台,聚力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强化标准和知识产权引领,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试首用。

三是坚定不移推“数”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上海、杭州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常州在这方面基础比较好,拥有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1万余家触网上云企业。要继续做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文章,加快企业“智改数转”,制定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培育更多上云企业、智能工厂、智能车间。

四是坚定不移向“绿”行。在双碳发展背景下,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支持企业节能改造,建设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基于此,《政策》从产业高度、数字化程度、创新浓度、产业绿度、服务温度、品牌亮度等多个维度,提出了30项具体政策。总体来看,《政策》为未来常州制造业的发展明确了重点目标、支持措施和任务举措。下一步,常州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战略部署,持续发力稳增长、抓项目、扩投资、调结构,全力抓好政策的落实落地,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常州市文化广场

常州市文化广场

谈压力

“对标更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

政事儿:常州的经济转型目前存在哪些压力?

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潘冬铃: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常州市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但是对标更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

一是产业转型不快。全市冶金、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占比偏高,而且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配套多,终端少,利润低。特别是从去年开始主要大宗商品、部分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市面广量大、处于中游的加工配套企业,议价能力弱。同时,“三新经济”还不够活跃,未来产业抢位占位不快,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布局相对迟缓,对产业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的引领作用有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刚刚超千亿元,与苏州、无锡等地标性产业规模也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常州市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院所相对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创新研发平台功能不强,造成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不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对外依存度高。同时,在“两业”融合环节,重制造轻服务问题较为明显,向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不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还没有形成持续的耦合效应。此外,不少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成本与市场两头挤压下难以进行创新投入和转型升级。

三是资源效用不高。常州是制造业大市,规模以上工业用能中几个重点高耗能行业占比超过80%,其中钢铁、水泥、电力生产行业占比分别达49.7%、15.1%和11.9%。在“双碳”发展要求下,控能耗与促增长需要双向发力,实现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压力不小。同时,“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率”有待提高,产业用地空间不足,土地开发强度逼近国际标准开发强度警戒线,地均GDP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政事儿:对营业收入首次超1000亿、500亿、100亿的企业,以及新入选“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等企业进行奖励,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潘冬铃: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大企业(集团)是一个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市而言,“领军企业”是加快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产业中轴”、提升产业能级和产业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强的工业大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常州参与国际竞争和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抓手。

谈转型

“着力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标产业”

政事儿:在现有优势基础上,常州谋求哪些方面的转型?

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一是纵深拓展“智改数转”,增强产业转型动能。实施智能化改造。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通过政府采购,对全体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化免费诊断服务,设立“智能制造贷”,并对企业重大“智改数转”项目予以补贴,激发企业“智改数转”需求。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化普及应用,支持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向云平台迁移。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工业机器人、电子元器件等特色优势领域,壮大数字核心产业。

二是培育壮大名企名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实施跨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推动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托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分层孵化体系,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发展的标杆型企业。

常州市民广场

常州市民广场

政事儿:常州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怎样发展产业?

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2022年正月初七的全市产业发展大会,发布《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阐述了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的内容,对发展重点和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标产业,壮大集成电路、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高成长性产业链,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细胞治疗、超材料等未来产业。

一是高端装备集群。进一步强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特色,推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产品市场优势和工程机械研发、生产优势,农机在智能化大型拖拉机等领域瞄准国际一流和国内空白持续发力,工程机械重点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化大型挖掘机以及高端液压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重点发展特高压产品,推动传统电力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轨道交通装备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项目布局,加快突破轴承等国产化率相对较低的细分领域。

二是新能源集群。紧抓能源结构调整和“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契机,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推动高效晶硅电池、异质结电池等高效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大尺寸硅片、超薄玻璃双玻、智能组件等核心组件及设备研制;支持发展光热、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前瞻布局氢能产业,积极打造智慧能源体系。

三是新材料集群。重点发展以石墨烯、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产业,石墨烯领域重点突破大规模、低成本、高质量、多尺度的石墨烯制备技术、石墨烯粉体分散技术、石墨烯基电极材料复合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碳纤维领域实现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和多用途大丝束碳纤维在民用工业领域的应用突破;支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工程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业。

四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重点发展整车和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强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做精做专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检验检测服务。全面打造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

五是绿色精品钢集群。重点发展优特钢棒线材、板材,拓展延伸钢材深加工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钢企智能化、绿色化、循环化制造能力,面向铁路轨道、汽车轴承、核电风电等领域重点开发高品质精品钢材。

六是高端纺织服装集群。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精准对接“工业4.0”,聚焦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大力推动纺织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融合,重点发展纺织机械、纺织面料。

七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集群。以集成电路、5G等相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重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全面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开放数据和服务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

八是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集群。紧抓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国家、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契机,重点发展生物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前瞻布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跨越式发展。

九是新型建筑材料集群。重点推进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等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生产、应用、推广等。加快开发新型低碳排放水泥品种、高耐久水泥基修复材料和工业废渣及建筑垃圾制备的循环利用等技术;重点突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配方技术、新型外加剂技术和装配式构件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

十是节能环保集群。提升再生资源规模化回收利用水平,聚焦水污染防治设备、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发展。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完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

政事儿:如何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保持常州的传统制造业优势?

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从产业发展规律来说,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属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新兴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为传统产业,经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会孕育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十九大以来,我市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新兴增量上做“加法”,在绿色生态上做“减法”,在创新融合上做“乘法”,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除法”,推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一是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围绕提高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提升产品品质,加快技术改造。大力推动冶金、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产品提档升级改造,实现提质增效。企业通过研发或购买智能化设备、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智能化制造与运营管理不断融合,以卓越的品质和优秀的服务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财税金融政策引导、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宣传等方式,鼓励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鼓励和推进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自愿性清洁生产。举办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展示推介和交流活动。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向新兴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冶金以技术改造、循环发展为重点促进优特精深和绿色环保发展,加大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力度,着力提升行业集中度,实现冶金行业由大变强。化工产业以调整存量、提质增效,安全环保集聚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集聚化发展。纺织服装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为重点,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形成纺织、印染和服装等配套完善、竞争有力的产业结构,提高终端消费产品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加快纺织服装企业“专精特新”梯度培育,遴选拥有核心技术的成长性好、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品服务特色化明显的纺织服装企业,纳入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政事儿:对优秀企业家给予工作生活便利,具体有哪些措施?

常州市工商联主席何海平:2020年,市委启动“关心、支持、服务企业家政策研究推进专班”,以两办一号文件出台《关于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常办发〔2020〕1号),从十个方面,列出三十条具体措施,全方位回应了企业家关心关注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文件明确要求,给予企业家工作生活便利。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的优秀企业家,授予荣誉称号,并由市委市政府颁发“常商服务卡”。持卡人所在的企业在市内各级行政办事窗口享受“一站式”服务,快速便捷办理相关业务;持卡人在常州机场、常州火车站预约享受便捷服务;在全市指定旅游景点享受预约服务;持卡人可按规定享受健康体检服务;持卡人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按照属地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入学。

“政事儿”(xjbzse)撰稿/李京统校对陈荻雁

责任编辑:张玉

吉林银行两名70后高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曾同时获提拔 冰墩墩下班了 “别着急走啊,说好的一户一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