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北京冬奥会一切都无可挑剔

昨天,根据气象部门提前预报,因天气原因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混合团体比赛推迟一天进行。视觉中国供图

昨天,根据气象部门提前预报,因天气原因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混合团体比赛推迟一天进行。视觉中国供图

海拔近2200米的海陀山,赛区所涉及的长宽高各100米的立体空间内,气象数据每10分钟更新一次!

这不是停留在纸上的蓝图,这是北京冬奥会上首次实现的“分钟级、百米级”的气象预报服务系统。“这样的精细度,达到了历届冬奥会的最高标准。”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院长陈明轩说。

走进冬奥会延庆赛区气象服务分中心,连排的屏幕闪动,“海陀山峰”隆起如褶皱,绿色网格纵横交错如一张大网。时针指向12时10分,点开任意一个网格,这一时刻的风向、风速、气温、体感温度、能见度等多项天气指标一目了然。10分钟后,这些数据全部更新。更令人惊叹的是,每一个网格代表的物理距离长、宽、高均只有100米。

冬奥会,70%以上是雪上项目。气象,是决定其能否成功举行的重要因素。就拿延庆赛区所在的海陀山来说,山势高、温差大,可谓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对气象预报的精度提出前所未有的考验。

站在高山滑雪中心竞速区,延庆区气象局局长闫巍犹记得2014年初建站时的情景。“山上没水没电、无网无路,骡子驮着设备仪器,精密的还要靠肩扛手提。”闫巍说,历经一次次踏勘、测试、调整、完善,最终在整座山上建起了23个自动气象站、1部天气雷达。

这些由风杆、雨量计、云量观测仪、积雪深度观测仪等十多个仪器组成的站点,组成了冬奥会历届赛事中最为稠密的气象监测站网。精密的探测大数据,经过高能计算机的精密计算、预报员的缜密分析,最终带来“分钟级、百米级”的精准预报服务。

比赛期间,结合气象数据综合研判,原定于2月6日11时开始的高山滑雪男子滑降比赛推迟,预报员们监测到最适宜的天气窗口期,比赛最终改为2月7日12时顺利举行。“The weather service is very professional and accurate(气象服务很专业、精准)!”赛后,冬奥会高山滑雪主裁判马库斯·瓦尔德纳给予高度评价。

实际上,早在冬奥会举办之前,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就对筹备工作作出积极评价,他说:“北京冬奥会已经进入非常精细的操作阶段。一切都无可挑剔。”

在三大赛区冬奥村,“北京服务”同样用实力诠释着“细节的艺术”。678种食材,对应678张“身份证”。食物成分、含有的过敏原清晰明了,单份的重量、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钠等含量,精确到了小数点后。

“餐饮,对于运动员们来说非常重要。考虑到对食物过敏原、能量等的要求,每种食材一张‘身份证’,让大家吃得健康、科学、放心。”延庆冬奥村餐饮经理郜雪梅说。

正是这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国式精致,冬奥村一开村,美食就“火出了圈”。“我来之前从不喜欢吃蔬菜,但这里太棒了!”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在比赛之余开起了“吃播”。芝麻酱、韭菜花、酱豆腐配老北京涮羊肉,一对瑞典双胞胎运动员首次品尝后,兴奋地找到餐厅厨师长杨辰说:“特别好吃,再来一碗!”

“北京服务”下了“绣花功夫”,细针密缝处处可见——

赛前,作为北京冬奥组委总部驻地和重要赛区,石景山区设立了冬奥绿色通道、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厅、冬奥退税专区等,赢得国际奥委会赛事交付中心负责人的好评;

临近比赛,运动员从机场抵达三大赛区冬奥村,超2万件运动员行李,一件行李张贴一个国别标签、一个赛区标签,中英双语显示,运送过程中码放至专有位置,统一运送至目的地;

春寒料峭,比赛正酣,“这里是观众取暖棚,您可以进去暖暖身子!”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发现现场有观众冻得直跺脚,志愿者主动邀请他们进入取暖棚。棚内敞亮,桌椅齐整,空调吹出暖风,还有“福”字窗花和可爱的“冰墩墩”贴画……

中国古语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西方也有谚语“细节决定成败”。从细节入手,下“绣花功夫”,冬奥会的“北京服务”,向全世界展现了大国品质!

相关阅读:
澄迈县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 聚焦堵点难点 补足能力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