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21年江苏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全国第二

来源:新华日报

从11日召开的2022年全省知识产权局系统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江苏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二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我省将细化攻坚“五区五高”,即打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先行区、全链条保护样板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放协作标杆区、高端人才培养试验区,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标准保护、高效益运用、高品质服务、高水平合作,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现代化新征程。

围绕稳企强链,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省,是“十四五”时期我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目标。去年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明确要建设知识产权“五区五高”。如何把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用知识产权为创新“强筋健骨”?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沈海斌在会上表示,要围绕“稳企强链”,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产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一体推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为助力产业自主可控,我省知识产权工作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31”产业强链行动,首批促成紫金山实验室等10个创新载体与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开展“产才对接”,指导新建集成电路等产业知识产权联盟5家、累计17家。南京、常州、镇江等专利导航已全面融入地方产业发展。

“江宁高新区先后获批生命科学、高端装备两个产业专利导航实验区,并分别组建了两个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构筑运营产业专利池。”南京市江宁区知识产权局局长汤卫宁说,江宁区还建立了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电网产业为例,江宁区集聚了300多家相关企业,创建了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6家,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3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931件,有效发明专利3958件,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2022年是全面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细化攻坚‘五区五高’的关键之年。”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支苏平说,在助力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今年将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专项计划,提升产业链和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能力,着力打造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比如,实施专利导航工程,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导航,择优遴选一批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开展国家级创建工作;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加强对承担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项目的跟踪指导,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稳妥推进知识产权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探索引入“开放许可机制”,加速专利转化实施等。

深化开放协作,拓宽“朋友圈”

我省知识产权开放协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去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成立知识产权运营协会,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我省还获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3家,设立中以常州创新园工作站和韩国、法国2家海外工作站。

“中以常州创新园工作站成立后,指导园区企业积极开展了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和战略布局。”常州市武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蒋志龙说,中以常州创新园还充分发挥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优势,当年对接以色列项目80多项,促成以色列技术转移项目6个。

今年,我省将怎样拓宽知识产权“朋友圈”?会议明确,要打造知识产权开放协作标杆区。将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信息互联互通、高层次人才共享;会同上海等地共同制定长三角高价值专利培育区域标准;指导有关地区落实“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等,更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时,将更高水平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国家,探索知识产权国际“云合作”,指导企业更好适应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更大力度推进涉外风险防控,加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江苏分支机构建设,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部门间合作机制,提升市场主体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和纠纷应对能力。

坚持固本强基,培养高端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江苏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江苏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12万人。去年,我省坚持固本强基,人才培养实现新进展,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知识产权智库联盟,联合省教育厅设立了江苏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目前,苏州、南通等地已将知识产权人才纳入本地人才政策。“我们成功举办了‘智领江海知惠英才’知识产权人才助力产业强链活动,知识产权人才首次纳入市‘江海英才’计划及市‘226’工程,惠及知识产权创造、服务和管理等各类人才。”南通市知识产权局局长秦艳秋说。

目前我省仍存在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比例偏低、知识产权人才与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结合不紧密等瓶颈,因此,亟需加快培养知识产权高端人才。今年,将修订完善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评分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纳入组织、人事部门人才引进计划和各类人才工程;突出自主培养,支持省内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自主设置知识产权一级学科,推动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加强省内高校二级知识产权学院建设;启动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百千万”培养工程,打造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养试验区。

相关阅读:
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 冬奥会数字科技成果将在赛后推广应用 我省明确今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