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发布
2021年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万吨
创近13年新高
粮食单产和油菜籽、蔬菜、水产品总产量
均刷新历史记录
新的一年
为保障市民的
“米袋子”“菜篮子”
将抓好20项具体任务
昨(9)日,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委主任会议召开,会上系统总结了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就。
●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达到1922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0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此外,在耕地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万吨、创近13年新高,粮食单产和油菜籽、蔬菜、水产品总产量均刷新历史记录,生猪产业提前半年恢复到2017年正常生产水平。
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资料片图)钟志兵摄
新的一年,如何保障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会上指出,市农业农村委今年将抓好20项具体任务。
围绕“底线性任务”
突出抓好七件事
⊙稳定粮食生产
扩面开展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打造一批增产10%以上的千亩示范片、增产5%以上的万亩示范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粮食种植,重点推广优质稻、鲜食甜糯玉米、青贮玉米、高淀粉和鲜食特色薯类,鼓励发展稻渔、稻菌等模式。
⊙扩种大豆和油料
立足全市550万亩水果种植基地,选择适宜果园特别是幼林果园间种大豆,总结推广成熟的技术路线,努力实现大豆增产、水果增效“双盈”。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蔬菜方面,改基地、提品质”。稳定发展青菜头、萝卜、高山莲白等大宗品种,加快发展特色菜、速生菜、食用菌等优势品种,支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等高端品种,实现稳定总量、丰富品种、增加效益。
畜禽方面,“稳生猪、扩牛羊”。
水产方面,“攻池塘、拓稻渔”。突出抓好84万亩池塘改造升级、挖潜增效,以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为契机,提升池塘养殖生态化、健康化水平。逐步开发400万亩宜渔稻田,因地制宜发展稻鱼、稻鳅、稻虾、稻蟹等综合种养,打造特色稻渔品牌。
⊙种业振兴
推进种质资源普查,强化种质资源收集和鉴定,制作保存畜禽遗传材料5000份以上。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主要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等方面的作业机具补贴由30%提高到35%。
⊙耕地保护建设
规划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通过“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今年首先在18个“千年良田”试点区县启动。
⊙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
江北区佰年供销智慧农贸市场(资料图)夏金梅摄
围绕“高质量发展”
突出抓好五项任务
⊙抓规划布局优化
主城都市区要围绕大城市、大市场,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要围绕守好山、治好水、育好林、管好田、净好湖、护好草的要求,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山地农业注入新内涵。
⊙抓特色产业提质
目前全市特色产业总规模达到3800万亩,已由“外延扩张”转入“内涵提质”阶段。
⊙抓产业链条延展
⊙抓绿色发展转型
⊙抓品牌整合提升
支持本土知名品牌做优做强,积极推介“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打造一批“重庆造”知名品牌。
荣昌田园风光图:荣昌微发布
围绕“创新性要求”
突出抓好五大关键
⊙在科技创新上狠下功夫
优化设置14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在首席专家领衔的同时,逐步设立副首席,由45周岁以下的青年专家担任。
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设10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1000个科技示范主体,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确保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
⊙在主体培育上创新突破
以回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和本土青年等为重点,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库”。
⊙在农村改革上多点发力
⊙在信用体系上探索实践
推行农安信用“+市场准入”“+项目申报”“+产品认证”,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农信贷”“农信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项目策划上改进方式
梁平成片稻田翻金浪(资料图)刘辉摄
围绕“统筹性工作”
突出抓好三个重点
⊙统筹推进乡村发展
围绕“山上经济、林下经济、水中经济、气候经济”,多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质发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餐饮休闲、物流配送、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
注重传承农耕文明,对古村古寨、文化遗产等村落要重点保护,依此确定优先序,探索不同区域和不同条件下的乡村建设路子。在点上,重点围绕聚居点、示范点,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统筹推进乡村治理
结合“数字乡村”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创新应用模式,开拓应用场景,让“数据多跑路、村民少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