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春走基层丨重现山乡美盼来“福临门”——湖南养猪大镇重生记
新华社长沙2月1日电题:重现山乡美盼来“福临门”——湖南养猪大镇重生记
新华社记者谭剑、刘良恒
“最大感受是生态环境变好了,青山绿水又回来了。”50多岁的彭进当了30余年村干部,目睹了村里环境由好变坏、又由坏变好的全过程。
彭进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福临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北部,是“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烈士故里。春节前夕,记者冒雨来到福临镇,沿路所见都是“绿油油水灵灵”的乡村景致,屋舍俨然,空气清新。
当地干部群众告诉记者,尽管“福临镇”地名十分讨喜,但由于位置相对偏僻,与长沙县南部工业发达的乡镇街道相比,福临镇发展相对落后。就在10余年前,大部分老百姓还依靠种田养猪过日子。
古华山村曾是福临镇的“养猪状元村”。1990年至2010年,处于生猪养殖高峰期的古华山村“家家有猪舍,户户养猪忙”。全村面积约7.2平方公里,年出栏十二三万头生猪,存栏量达到四五万头,远超环境承载能力。
养猪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来难以估量的环境污染。在古华山村担任党总支书记的彭进回忆说,当时村里弥漫着刺鼻的臭味,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超标11倍,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超标。很多村民靠养猪盖起小洋楼,却要出门踩垃圾,张嘴吸臭气,甚至要买桶装水饮用、淘米、洗菜。
粪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污染重灾区,让福临镇老百姓吃了苦头,付出了沉重代价。福临镇党委书记陆宇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粗放式的生猪散养模式难以为继。2012年开始,当地决定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有序实施生猪退养。
依托县里出台的相关政策,福临镇动员党员干部、乡贤名人齐上阵,向村民宣传讲解治理污染、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养殖户拆除违规建设的猪舍,将养殖规模控制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
“我2014年到村里工作,刚上任就配合镇党委政府拆猪舍,那一年村里拆了20多万平方米。”影珠山村支部书记黄维告诉记者,当时不少村民不理解,经过镇村干部讲解环保政策,做思想工作,慢慢地村民们想通了,大片猪舍陆续被拆除。
一边实施有序退养,一边全力修复生态。福临镇先后投入上千万元,治理全镇500余口污染严重的山塘,还通过种树、撒生石灰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古华山村老党员段申发说:“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山塘沟渠又变清了,又有鱼了。”
生态环境好转的同时,福临镇文旅产业逐渐升温。陆宇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参观陈树湘故居,缅怀革命先烈,感悟红色文化。仅2021年,福临镇就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
不少曾经的养猪大户也找到了发展门路。同心村村民曹伍林过去养猪,最多时存栏量达到三四百头,如今他改养了20多头牛。他对记者说,养牛收入赶不上养猪,但污染要小很多。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好环境,做出一点牺牲是值得的。
一些干部群众说,如今的福临镇摆脱了污染困扰,恢复成一方生态美、文化兴、人气旺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