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眼观察|莫让"内推实习"成为"割韭菜"工具
近日,某知名企业发布的2021年反舞弊通报显示,该企业存在5位员工安排实习生进行虚假实习,并从中介处分得实习生支付的部分费用等情况。目前,相关人员已被作出处理。而打开网购平台首页,键入“付费内推实习”关键字检索,笔者发现,仍有不少商家在线正常营业,标价显示为100元,咨询后的实际报价却远高于标价。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据教育部预测,2022年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付费内推实习”建立在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上:对于招聘企业而言,应聘者的知名企业实习经历,无疑是加分项。名为“付费内推实习”,实则做起了就业焦虑毕业生的“生意”。
上述提及的知名企业案例中,是企业员工安排实习生进行虚假实习,对于是否涉及中介机构未作过多阐述。实践中,想要实习的学生难以和知名企业发生直接关联,知名企业手握实习名额的员工渴望“利益变现”,中介机构通过收费在二者之间架起了“沟通桥”。
“付费内推实习”看起来诱人,却也潜伏着玄机。企业内推的制度善意,源于对内部员工的信任。实践中,有些中介机构却与知名企业有着内推权限的公司员工发生利益勾连。在此境况下,中介对毕业生承诺内容与“付费内推实习”内容不相符的情形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中介凭空捏造岗位并收取费用等情况。一些中介提供的“付费内推实习”岗位,是让付费学生远程实习,而实习情况、实习证明均为机构编造。这些行为,大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倘若骗取的财物达到一定数额,则符合我国刑法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涉嫌合同诈骗罪。企业员工如果与中介合谋,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共犯。
无论是企业员工直接安排,还是中介机构牵线,即便付费学生在“内推实习”环节未被发现有不妥之处,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切万事大吉?未必!如果学生将虚假的实习经历写入简历,经审查被发现,其将来可能遭遇用人单位拒绝承认其实习经历情形,甚至承担被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实习是高校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也与就业密切相关。利用毕业生就业焦虑的不良者打着“内推实习”的幌子,明目张胆高额收费,致使毕业生们还没收获到工作赚钱的喜悦,就被“割韭菜”,这种现象合理吗?在踏入社会之初的关键节点,谁能保证被“割韭菜”的这些社会新人,不会因高额费用而背负“求职贷”“培训贷”呢?
在新时代,履行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职责,政府、执法司法机关以及高校等有关部门要该调控的调控合理,该监督的监督彻底,该服务的服务到位。职能部门唯有切实承担主责,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学生实习“私人订制”非法盈利的空间才会被大幅度压缩,沦为逐利“生意”的可能性才会降到最低,从而最大限度保障高校毕业生的财产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