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欧盟讨论“更平衡的对华关系”,法总统外事顾问:欧中不应对立,更不应对抗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环球时报记者李萌于超凡陈欣]13日至14日,欧盟27个成员国的外长和防长在法国西北部城市布雷斯特举行非正式会议,主要议题包括讨论欧盟“战略指南针”草案、发展“更平衡的对华关系”等。在立陶宛正极力想将欧盟绑上自己与中国对抗的“战车”之际,欧盟会如何“审视”对华关系?美国政治新闻网14日称,欧盟国家的部长们讨论了“中国对部分成员国施加的巨大政治、经济和商业压力”,然而除了激烈的言辞,他们很难采取实际行动。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表示,尽管欧盟要团结一致,但中欧整体政策议程不应受到显著影响。“欧中不应对立,更不应对抗。”13日访问中国的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这样说。1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表示,在处理立陶宛等问题上,法国等欧盟国家面临一个考验:如何在是非曲直和亲疏远近之间取得平衡。
欧盟14日召开外长会,据说想在立陶宛与中国的贸易争端上寻求统一战线。但立陶宛政府当下遭遇的麻烦事不止一桩。图为13日,在维尔纽斯,立陶宛民众示威要求政府下台。
拟出台防务文件
这是法国今年1月1日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后,首次主持举办欧盟外长和防长会议,会议地点布雷斯特设有海军集团、泰雷兹集团等法国军工巨头的工厂或公司。欧盟27国外长和防长聚焦如何在国际舞台建立一个更加“自主”的欧洲,具体议题包括商议“战略指南针”草案、欧盟东部邻国局势、更平衡的对华关系以及调整欧盟与非洲联盟的伙伴关系等。
“战略指南针”被外媒称为欧盟“防务白皮书”,由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主持起草,被外界解读为旨在应对中俄威胁。据《法兰西西部报》14日报道,法国国防部长帕丽表示,制定“战略指南针”将有助于欧盟整合战略力量,“很长一段时间,欧洲是一支被忽视的力量”。
据法媒报道,“战略指南针”罗列出欧盟面对的新挑战,并对其应对方式进行审视,提出在危机时刻快速动员并部署5000人部队、对威胁进行辨认并分级、强化军工业合作等措施。“全欧洲”网站披露说,这份文件围绕危机管理、战略工具箱、能力建设和伙伴关系这四大议题进行阐述,其最终文本预计将在今年3月的欧洲理事会会议期间通过。
不过,欧盟成员国对于如何协调共同政策以及北约和美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角色看法不一。法国《电讯报》13日的专栏文章称,欧盟成员国正在布雷斯特研究其最喜欢、也是最具争议的议题——防务,它们之间存在各种分歧,尤其是“态度坚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和持中立态度、不太关心防务问题的德国”之间要达成共识,难度很大。
欧盟团结受考验?
据德国《商报》报道,在14日的会议上,欧盟成员国的外长们谈及“中国对部分成员国施加的巨大政治、经济和商业压力”。根据法国外交部发布的新闻稿,此次会议还讨论了中国如何在多边体系内“推广模式”以及欧盟应该如何应对。
《商报》称,由于立陶宛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处”,中国大陆“反应激烈”。文章声称,部分来自立陶宛的货柜可进入中国特定港口,但其他港口又“完全封锁”,立陶宛有时候还会被中国海关除名。有欧盟外交官认为,中国的这些措施会影响整个欧盟内部市场,因此“无法接受”。针对所谓中国海关“封锁”立陶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就表示,中方一贯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行事。
欧盟被绑上对华“战车”,显然是立陶宛希望看到的。在英国《金融时报》13日刊登的专访中,立外长兰茨贝尔吉斯说,针对中国施压立陶宛,欧盟必须“坚决对抗”。“中国正在考验欧盟团结”,美国政治新闻网14日称,中国与立陶宛的纠纷被提上欧盟议程,在此次外长会议上,欧盟计划公开表达对立陶宛的支持。法国《回声报》提到,法国计划在此次会议上加速推动欧盟委员会去年12月提出的“反胁迫工具”,它将赋予欧盟委员会迅速作出反制的权力,以阻止第三国通过采取或威胁采取影响贸易和投资的措施,来对欧盟成员国进行施压。但据外媒此前报道,瑞典、捷克和爱沙尼亚对“反胁迫工具”的必要性提出疑问。学者:欧盟正极力协调对华立场
瑞典外交大臣林德14日说,完全支持立陶宛,但美国彭博社称,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欧盟会共同展现一个足够强硬的姿态。有消息人士称,近日有至少一个欧盟成员国对德国政府说,后者在立陶宛问题上的表现“过于胆怯”。
政治新闻网称,法国总统马克龙曾明确表示,相关紧张局势不应掩盖中欧整体政策议程,“我们要团结一致,但也要推进中欧讨论的议题”。
13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在江苏无锡共同主持第二十二次中法战略对话。双方一致认为中法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类似看法,对加强双边关系有着共同期待。“欧洲将继续坚持战略自主,欧中不应对立,更不应对抗,而应进一步增进互信、推进合作,继续做高标准的合作伙伴。”博纳表示,“法方理解涉台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将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上述一系列事态表明,欧盟内部的对华政策存在差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1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有些国家比较偏执,比如立陶宛,但也有想要同中国发展关系的国家,“如今,这种差异更加公开化”。
崔洪建认为,欧盟正极力协调对华立场,寻找一个“平衡”,比如,此次外长会议涉及所谓“中国施压”的话题,其实是因为立陶宛提出来了,而法国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需要予以回应。“法国等欧盟国家目前面临的一个考验是,如何在是非曲直和亲疏远近之间达成平衡;它们不能指责立陶宛,也不能一味顺着它;不能让立陶宛这样的欧盟成员国产生不信任感,也不能因此影响与中国之间的整体关系”。
有分析称,立陶宛政府如今热衷炒作“中国威胁”,也是在转移视线——越来越多的立民众对政府不满。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报道,13日立政府在议会大厦举办“自由捍卫者日”纪念活动时,数百人举行抗议,要求政府下台,立陶宛总理希莫尼特的演讲几乎被口哨声、嘘声掩盖。这些示威者主要反对的是立政府的防疫政策。
立陶宛事件,“测试案例”?
布鲁塞尔公共事务网站13日刊文称,欧盟迄今一直在努力平衡与中国的关系,在一些领域展开合作,在另一些领域成为竞争对手。但是,如何实现这一平衡取决于各成员国的做法,以及欧盟政策部门之间的协调。
而在德国《柏林日报》看来,欧盟也必须知道自己在中美发生冲突时如何应对,此次立陶宛事件可以成为一个“测试案例”,因为这个波罗的海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纠纷远不只是“口水战”,其本质是美国支持立陶宛的行为。
对于中欧关系今年的走向,崔洪建分析说,中欧之间的“疙瘩”仍然没有解开,但经历去年一系列交锋后,双方对彼此的底线有了一定认知,关系不太可能像去年那样出现明显的恶化趋势。他认为,在一些与中国有分歧的议题上,欧洲在口头上或许会比较强硬,“但我们也要区分‘说强硬的话’和‘做强硬的事情’”。崔洪建提醒道,欧盟要吸取去年的教训,在表态和采取行动前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要避免对中欧关系造成实质性损害。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环球时报记者李萌于超凡陈欣]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