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宝安水体大气创监测以来最好水平
茅洲河宝安段,缓缓流动的河水泛着波光,水清岸绿。
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茅洲河旁的燕罗湿地公园,缓缓流动的河水泛着波光,清澈见底,水底鱼儿游动清晰可见;在宝安居民的朋友圈内,晒晒身边的蓝天白云,成为“日常操作”……这些现在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是深圳市、宝安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其背后,是宝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结果。记者昨日了解到,2021年,宝安区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18.8微克/立方米,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年均值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空气质量双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碧水蓝天已成为常态。
水质创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
宝安曾是全市水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过去几年,宝安决战决胜水污染治理,66条河流全部消除黑臭。如今,在持续守护管理下,宝安的水体水质持续向好。
记者了解到,刚刚过去的2021年,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年均值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氨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3%,总磷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6.7%,11条茅洲河一级支流、14条入海河流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9条入库支流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持续100%达标,水质达到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
宝安是如何做到的?据介绍,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宝安一是紧盯水质达标要求,实施水质“一周一监测,一周一通报”,建立“发现-转办-督办-完成整改”闭环工作机制,累计印发水质周报50期;二是推进涉水面源污染长效治理,开展餐饮经营场所、美容美发店、汽修洗车场、施工工地等13类涉水面源对象常态化巡查排查整治,完成了5万余个涉水面源场所排查,5514个面源问题整治。三是强化入海(河)排放口(包括雨水口)分类管控,对全区排口实施分类管理,每季度定期实施巡查监测;四是开展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分析、巡查监测,编制水库水质评估月报12期,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垃圾堆放、乱搭乱建、非法养殖等问题整治65处。
PM2.5创历史新低
在废气排放强度全市最高、废气污染源全市最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也是摆在宝安区面前的严峻考验。
过去一年,宝安辖区内的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18.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5.7%,创下有监测数据以来新低,已连续2年低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2%,已连续3年超过90%。
据了解,2016年以来,宝安区创新推出了网格化监管、环保主任等制度,在全市率先打造钣喷一体化“共性车间”,对涉VOCs(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实现在线工况监控。
宝安连续两年出台了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气九条”,对所有涉气污染源开展“挂图作战”,明确每一类和每一个污染源的整治要求。严格落实扬尘防治“7个100%”,积极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经过一系列努力,宝安全区PM2.5浓度连续三年下降,改善幅度全市第二。
在大气污染减排方面,宝安一是狠抓工地道路扬尘污染,督促434家工地落实“7个100%”,开展道路积尘负荷监测并排名,定期通报“十差工地”“十差道路”;二是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共路检车辆4.3万辆次,投入建设运营9家“共性车间”(原称“共享车间”),形成绿色低碳的汽修钣喷布局;创新施工机械监管办法,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蓝绿码应用。三是从严监管经营性企业,对785家VOCs重点监管企业实行“红、黄、蓝、绿”分级动态管控,完成了119家企业销号整治工作。据了解,如今在宝安289家企业实现VOCs工况在线监测系统,41家实现VOCs排放口在线监测系统,20家实现VOCs排放口双PID(光离子化检测器)在线监测系统。15台锅炉进行了低氮改造工作。
定位“标杆城区”高质量发展
《关于全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水九条》《气九条》《宝安区大气污染强化减排分类控制措施》……过去一年,宝安印发多个文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全区各部门、各街道全力以赴推进各项污染防治攻坚措施落实。
记者了解到,在新的一年里,宝安将继续在污染源头全类别、街道区域全覆盖、管控措施精细化、污染治理专业性上下功夫,瞄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标杆城区”的时代定位,以更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辖区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为宝安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增强绿色动能、增添靓丽底色、增加生态福利。
据了解,在水污染防护方面,宝安将继续瞄准水质目标,做好水质评估、通报、督办、整改闭环;守护水缸水质,开展水源地“雨季行动”等专项行动;深化涉水面源排查整治,探索面源污染排查网格化管理;严抓地下水、入海排口管理工作。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以机动车、VOCs、扬尘等污染源为重点,全面开展大气质量提升精细化管控工作,深入推进臭氧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守护宝安的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