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岛农大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原标题:青岛农大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青岛日报1月4日讯青岛主要生态系统目前固定了多少碳?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有多大?生态系统碳汇如何增加,能增多少?青岛造林增汇的空间在哪里、有多少?近日,全国高校第一个涉农碳中和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中下游高效农业碳中和研究院成立。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峰介绍,研究院着力于固碳创新模式、农业资源固碳减排、低碳种养、海洋碳汇与碳评价与交易五个方面开展农业农村领域的“双碳”理论、方法、技术和政策研究。作为中国高校第一个面向农业的碳中和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将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高校建立的碳中和研究院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能源、环境、碳储存等。在农业方面,青岛农业大学率先提出了农业碳中和的研究方向。

“在耕作过程里,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减少碳排放,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多个交叉学科配合。”研究院低碳种养研究中心主任邹晓霞来自青农大农学院,他们正在对农田碳排放进行监测,核算农业生产碳足迹,通过长期定位实验来评判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对农田碳中和的影响。据他们测算,依据青岛市当前的耕地面积,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肥力分级标准,若土壤有机质含量能达到3级水平,固碳减排量可达1.4亿吨至2.1亿吨二氧化碳,若能达到2级水平,固碳减排量可提高到2.8亿吨至3.6亿吨二氧化碳,足以中和当前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和全社会用电排放量。

研究院农业资源低碳高值研究中心主任柴国华来自青农大资源环境学院。他所在中心采用多种“硬科技”改良土壤有机质。中心当前筛选了高固碳乡土树种,经测算,杨树某些品种光和固碳能力可以提高10%;研发的低碳/零碳污(废)水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率大于90%;开发的畜禽粪污纳米生物膜有机肥发酵技术,已在新希望六和集团、青岛康利来生物科技等公司推广应用,若替代50%的工业化肥即可减少我国15%以上的碳排放量。

藻类和贝类是海洋固碳主力军。我国2020年贝类养殖产量约1480万吨,占水产养殖产量的69.3%;贝类养殖碳汇约1100万吨二氧化碳,占海洋碳汇的50%。青农大培育出国家级杂交扇贝“渤海红”“青农2号”和“青农金贝”,在我国多个沿海省市推广应用,使养殖产量提高30%以上,2014年至2020年总产值约280亿元。2014年至2019年新品种产量约550万吨,固碳约52万吨,吸收二氧化碳约193万吨,其中由于养殖新品种多增二氧化碳吸收约77.2万吨。

元旦假期期间,碳评价与交易研究中心主任李士美和团队成员在即墨鹤山的山林里测算碳汇数值。研究人员进行土壤采样、测量树木胸径和高度、清点树林的密度,再结合青岛地区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统筹考虑植物碳、土壤碳等碳库,将绿水青山资源折算成更直观的“金山银山”。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目前,林业碳汇贷、湿地碳汇贷已双双落地青岛。李士美就参与了森林和湿地碳汇能力评估。

研究院里,固碳创新研究中心承担的是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研究。中心主任盖盼盼介绍,他们的研究开拓了微生物固碳新模式。与野生菌种相比,微生物固碳效率提高近90倍,中心正在将固碳创新模式推广至植物、森林、土壤、海洋碳汇。“利用新型微生物细胞工厂产20吨番茄红素,可消耗180余吨二氧化碳,产2吨榄香烯可消耗约200吨二氧化碳;高效固碳功能微生物菌剂如在全省范围内应用推广100万亩耕地,可减少1万吨化肥用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万吨,最终实现微生物固碳减排和创造经济价值的双赢。”

相关阅读:
青岛认定13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22年青岛市中小学生寒假征文启动